巴金森最愛問/巴病加慢病交互作用要注意 帶藥回診請醫師整合

聯合報 特約記者楊正敏高雄報導
巴金森病與慢性病藥物未整合,可能產生症狀與副作用混淆或交互作用等,更不利控制。 圖片來源/報系資料庫

Q:同時有巴金森病跟慢性病,要怎麼一起控制好?

患有巴金森病的陳大姐,多年來病況穩定,不僅持續工作,也能自在出遊。日前卻突然出現頭部擺動、身體扭動等不自主症狀,以為是巴金森病症狀,就醫檢查才發現血糖值破表。原來她因天熱常喝含糖飲料,使既有糖尿病惡化,進而引發舞蹈症。

巴金森病多出現在60歲以上長者,病友常合併心血管或糖尿病等慢性病。研究顯示,糖尿病友罹患巴金森病的風險是一般人兩倍以上。高雄市民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曾靜娟提醒,若巴金森病與慢性病藥物未整合,可能產生症狀與副作用混淆或交互作用等,更不利控制。建議病友勤記錄血壓、血糖、藥效與副作用,一旦不適,就要回診調整。

高雄市民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曾靜娟。圖/高雄市立民生醫院提供

曾靜娟說,治療上,巴金森病與慢性病的配合十分重要,例如巴金森病會使胃部排空較慢,部分病友吃得少,若合併服用糖尿病藥物,容易低血糖。而低血糖可能加劇認知障礙或失智風險,導致惡性循環。建議合併糖尿病的巴友,日常同步監控藥效作用時間和血糖值,服用巴金森藥物後外出運動,可適當補充點心,例如水果、巧克力等,避免低血糖影響疾病控制的效果。

若巴友合併心血管疾病,利尿劑或血管收縮素II受體阻斷劑等降壓藥,容易造成姿勢性低血壓。曾靜娟指出,部分巴金森藥物,如多巴胺促效劑等也可能出現低血壓副作用,若同時服用,恐導致暈厥跌倒。可與心臟科醫師協調服藥時間,避開交互作用,千萬不要自行停減藥。

【延伸閱讀看更多】巴金森病如何避免快速退化?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遵醫囑服藥、規律回診,對許多病人來說並不容易。曾靜娟說,臨床上合併慢性病的巴金森病友,可能三天兩頭跑醫院到不同科別就診拿藥;一次需服好幾種,時間與方式各異。雖然健保系統能看出用藥,醫師多會協助留意,但曾靜娟建議,病友若生活中出現不適,應及時回診,並帶著慢性病藥物請神經內科醫師評估。

她補充,最重要的是自我管理,每天測量並記錄血壓、血糖,以及藥效與副作用,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也可運用藥盒或提醒App,方便記得吃藥時機。規律運動,不僅能延緩退化、改善肌力和平衡,降低跌倒風險,也能控制慢性病。

延伸閱讀

📍【新治療、藥物、症狀延緩一次看】

📍【巴金森病友疑難雜症大補帖】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

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

📖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

【加入Facebook社團】

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