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量表納入給付 及早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

聯合報 記者謝承恩/報導
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等腦部神經疾病,在診斷有其難度。圖/123RF

54歲金曲歌后詹雅雯因罹患巴金森氏症震驚歌壇,手抖、動作障礙、服藥後的頭暈、食欲不振,讓她因此暴瘦十公斤,也引起民眾對此疾病的關注。據健保資料庫110年統計,台灣有超過七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且隨著高齡社會來臨,患者人數將持續攀升。

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巴金森氏症患者就醫狀況,也提醒注意家人是否有相關症狀,及早就醫。

據健保資料庫110年統計,台灣有77,428人罹患巴金森氏症,其中女性41,372人、男性36,056人。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估計全台65歲以上人口約有1%罹患巴金森氏症,80歲以上人口可達4%,隨年紀增長、罹患機率越高,且有部分患者同時出現失智症狀。

李伯璋說,罹患巴金森氏症不只病友生活大受影響,對每個家庭也是沉重負擔,健保署致力提供巴金森氏症新藥給付和多種鑑別量表供醫師選擇,進而盡早察覺病症、及早治療。

110年巴金森氏症人數與年齡層 製表/元氣周報

110年起給付三種新藥,提升巴金森氏症用藥品質。

「神經疾病最無奈的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甚至吃了藥也不會好的無力感。」李伯璋說,身邊有同事醫師及老師罹患巴金森氏症,除了生活無法自理,更被迫放棄原有職涯規劃、退居幕後休養。

健保署為提供病友多種治療選擇,自去年(110年)宣布給付三種治療巴金森氏症新藥,包含具高度選擇性的safinamide,可用於左旋多巴(levodopa)穩定劑量下,出現運動功能波動等特異性患者,預估每年約有一千到五千人受惠,盼能提升巴金森氏症的用藥品質。

「非運動症狀」的初期病徵不明顯,須加強及早診斷的能力。

此外,李伯璋也指出,包含巴金森氏症與失智症等腦部神經疾病,在診斷有其難度,特別是初期病徵表現不明顯,患者往往直到晚期症狀嚴重、生活受影響,才被診斷發現。

李伯璋說,醫師應充實醫學新知,從許多老年人共病特徵進而推敲、抽絲剝繭,也可透過量表輔助鑑別。舉例來說,巴金森氏症除一般認知的手抖、步態不穩較為常見,另有「非運動症狀」包含失眠、便祕、睡眠障礙、憂鬱症等,常見於高齡長者身上,如何盡早診斷是重點。

尤其長者本身病痛多,甚至患有多重慢性病,「非運動症狀」可能不容易察覺。李伯璋表示,這類族群需要透過精準量表進行診斷,提早發現並對症下藥,健保署更擴大「動作障礙量表」的適應範圍。

三項動作障礙量表納入給付,輔助醫師及早鑑別。

除了原有巴金森氏症量表(UPDRS)納入給付外,包含肌張力不全症量表(FMDRS)、異動症量表(UdyRS)、斜頸症量表(TWSTRS)等三項動作障礙量表,也納為給付項目。

根據規定,每人每年每項限制申報一次,且一項可給付健保點數520點,若使用兩種以上量表,健保點數則一律給付800點,總計四款量表可用以協助與巴金森氏症類似的其他疾病診斷,有助醫師鑑別病徵,讓病友及早獲得治療。

面對巴金森氏症等神經疾病,「漸進式」的剝奪生活自理權,讓老年生活增添變數與無奈。李伯璋鼓勵民眾,「人無法選擇生哪種病,但要務實去面對。」面對後續治療或是進行復健,該服藥的時候服藥,維持心情愉快,規律運動,把握當下生活,就能減緩神經退化及老化進展。

元氣周報

聯合報推出元氣周報,健康的、樂活的、環保的,每週日隨報附贈,12版版版

巴金森氏症 健保大數據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