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偕/醫師會被AI取代嗎?
2040年,每個人手機上都有AI醫師的App。隨叫隨到。24小時,全年無休。
只要輕滑一下,螢幕上便會出現一張「症狀檢查表」。點選幾個項目後按「輸入」,螢幕上便會迸出一個穿著白袍, 戴著黑框眼鏡的「生化人醫師」。
長得人模人樣,漿過的白袍,纖細的手,像代表所有醫學專科之神的「奥斯勒」,精湛,冷靜,超然……只是不知道他是否仍遵守「希波克拉提斯宣言」?
每個人的AI手錶上有個「病人端」, 隨時接收鉅細靡遺的生化數據。不再有醫師告知病情這回事,直接簡訊發出:「X先生,你得的是第四期大腸癌。」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AI變得越來越強,最近已經通過美國國家醫師考試。只是目前,它在提供優質醫療服務所必需的「同理心」和「創造力」上,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
它能分析病人的症狀,但它不能同情地點點頭說:「人生真難,不是嗎?」
它能讀懂醫學期刊和研究報告,卻不會講一個冷笑話,讓病人暫時忘記疼痛。
它能在手術台上精準切割,但不會術後繞到病房,握著病人的手說:「一切都會沒事的。」
它可以分析病人的細菌培養報告,卻無法在戰勝一個頑強的感染症後,和病人擊掌歡呼……
它不會說善意的謊言。寒冷時不會適時遞上一條毛毯。病人情緒潰堤時,不會遞上紙巾。它不會擁抱病人,給他一種被撫慰的信任感……
與一個「第四期腫瘤」病人坐在一起,它更是束手無策。因為只有「人性」才能療傷,陪他步上未知而充滿險阻的旅程。
確實。我們無法讓自己比AI更聰明,我們只能更加「人性化」,盡量延遲被AI全面統治的時間。
新一批大五的醫學生又進來了,我忝為導師,突然覺得雙肩沉重:AI時代,理想中的「醫學人文教育」該是什麼模樣 ?
當代醫療環境不再是栽培新血輪的沃土。功績主義下,「愛」與「同理心」無關緊要,人與人互動越來越少,互信基礎薄弱。
一個完美風暴正在形成。天知道AI會把世界變成什麼?醫師這一行有未來嗎?
我告訴學生,如果你把醫學當作「生命科學」來追尋,那就有點難。所幸,除了「科學」之外,我們能為病人做的事還很多。
親切地向病人打招呼,用真誠的話語,探尋疾病背後的那個「人」,給他一些你認為對他最好的建議。
花一點時間談話,解說,鼓勵。在混亂中找到一點秩序。規畫一條向前的道路。告訴你的病人,他並不孤單。你會和他一起面對。
這才是當醫師的「基本功」。你還沒給藥呢,病人已經覺得疾病的威脅不再迫切,恐懼不再劇烈,無助感減弱,希望重建。
你不一定能用「科學」找到解圍之道,卻能給病人一種「一切被妥善照顧」的感覺。他會感激你在他生命危急時守在他身邊,感激你為他而戰。
面對面,晤言一室之內。傾聽病人真實的感受,也把自己最真實感受表達出來。這是AI最弱的一環,也是生而為人的可貴價值。
責任編輯:辜子桓
推薦文章
-
林思偕/休息是一種技能
-
29歲男罹大腸癌晚期 他坦言只能怪自己飲食習慣「狂吃一家健康速食店」
-
弟弟胰臟癌、妹妹大腸癌末期…教授從兩位親人身上看到:癌症有意外的優點
-
林思偕/行醫30年教會我的事
-
養生伯「日行一萬步」,大腸鏡仍檢出4公分瘜肉!大腸癌有症狀常已二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