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關嗎?專家曝解讀疫苗效力關鍵

聯合報 記者邱宜君/報導
為讓接種疫苗的效果能夠發揮到最大、延續更久,各家疫苗都在積極研發追加劑。圖/123RF

全球經歷COVID-19重擊之後,當疫苗注射無可迴避,民眾對疫苗的疑慮從「安全嗎?」提升到「有多少保護力?」、「防重症能力如何?」、「需要追加第三劑嗎?」

目前隨著變種病毒威力愈來愈強大,全球的疫苗研發趨勢又是什麼?

為了終結全球大流行,各國卯足全勁,用史上最快速度衝刺疫苗研發。許多不同廠牌的新冠肺炎疫苗已經上市,正接受大規模接種的考驗,包括台灣民眾可打的AZ、莫德納、BNT、高端疫苗。民眾挽起袖子前,免不了要比一比,但該比什麼呢?是要看臨床試驗的保護力,看各國接種後的疫情數據、還是要看驗出的抗體濃度?

解讀疫苗效力,不只臨床實驗,還要看真實世界數據。

專家提醒,相關資訊都可參考,但要注意的是,接種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減少重症和死亡,幫助人類與病毒和平共存。現有疫苗能否達成這個目的?唯有從真實世界的數據才能得到答案。

什麼是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RWD),按照美國FDA的定義,是指從傳統臨床試驗以外其它來源獲取的數據。新冠肺炎疫苗在全球已施打數量為63.9億劑,然而,臨床試驗的情境與真實世界還是有所差異,導致臨床試驗結果外推至真實世界會有局限性。臨床試驗的保護力,指的是估計風險降低的程度,不等於接種該疫苗就有多大比率不會得病;另外,抗體濃度檢驗結果的不確定性更是高,參考價值較低。

抗體變化因人而異,不能用以推論個人保護力。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表示,不同廠牌抗體試劑皆各自訂定陽性標準,是否準確也有待商榷。

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也說,民眾打完疫苗後,抗體變化會因人而異,有些人濃度上升較慢,驗到數值比別人低,但不能代表這個人的保護力,也不能推論後續濃度的發展。

抗體濃度非唯一指標,三期臨床試驗重點,放在防重症。

紀鑫表示,抗體濃度和保護效果有相關,但沒有絕對關係,也不是唯一指標。免疫力的來源不只是抗體,也包含T細胞反應,它不但能殺死病毒,還能建立長期的免疫記憶。

邱南昌表示,在臨床試驗的情境裡,可以測抗體濃度、檢驗T細胞反應,但相關方法都還不夠成熟,也因此,各家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的重點並不在保護力等實驗室數值,而是看感染、重症、死亡的預防效果。

社會大眾熱衷於比較幾大廠牌疫苗臨床試驗證實的「保護力」是多少,但鮮少有人真正知道數值的意義。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今年四月出席疾病管制署線上研討會,曾特別解釋,保護力的分子是「沒打過疫苗的發病率減去打過疫苗的發病率」,分母是「打過疫苗的發病率」。因此,保護力指的是「風險降低的比率」,不等於疫苗放在真實世界中能讓多少比率的人不發病。

面對Delta變異株突破感染,疫苗防重症能力仍強。

根據加拿大研究,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及死亡風險,在Alpha變異株,各廠牌一劑疫苗的保護力分別為85%(AZ)、80%(BNT)、79%(莫德納),面對Delta變異株,保護力也有88%(AZ)、78%(BNT)、96%(莫德納)。

「真實世界的數據最實在」,邱南昌表示,AZ、BNT、莫德納等疫苗,都是依照原型株所開發,臨床試驗雖顯示面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略為下降,但真實世界的數據仍顯示這些疫苗針對預防重症、住院、死亡的保護力仍然非常不錯,都有八成到九成以上,「真的是夠好了!」

大流行恐難終結,需接受與病毒共存。

紀鑫表示,新冠肺炎短時間內發生全球大流行,社會大眾難免期盼有超強疫苗問世、終結大流行,但其實流感疫苗預防重症住院的效果,也差不多是七、八成,各大新冠疫苗的防護效果真的都不差。

邱南昌表示,打疫苗當然希望能夠避免有症狀感染和傳播,但最重要的,其實是預防重症和死亡。雖然從國外資料看到,在疫苗覆蓋率很高的國家,還是持續發生突破感染,但不能因確診人數增加就否定疫苗覆蓋率提高的價值,還要看重症死亡的比率,而這方面確實在大規模疫苗接種後下降了。如果一個國家社會有共識,可以接受感染後低重症、低死亡的局面,「這就是與病毒共存的開始。」

為讓接種疫苗的效果能夠發揮到最大、延續更久,各家疫苗都在積極研發追加劑,邱南昌表示,抗體生成能力較差的高齡、慢性病患,特別需要追加劑的刺激,免疫反應才會夠強。

元氣周報

聯合報推出元氣周報,健康的、樂活的、環保的,每週日隨報附贈,12版版版

新冠肺炎 Delta變異株 AZ疫苗 莫德納疫苗 BNT疫苗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