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璇/傳遞生命的火焰
從《白色巨塔》、《麻醉風暴》、《我們與惡的距離》,到五月四日上檔的「器官移植協調師」職人劇《生死接線員》,一時間,醫療題材宛如本土劇主流。
由於器官移植精神科會診經驗,我一心想進行相關創作,當然不會錯過新戲,甚至找出收藏書籍重讀,幫助入戲。
2015年譯介到台灣的《遺愛》,正是美國器官移植協調師現身說法。作者崔希.葛拉夫開宗明義便說,器官移植是醫學界獨特又充滿爭議的領域,器官移植協調師,常被醫院其他員工謔稱為「器官禿鷹」----這不正是我多年來藏在心裡,不敢說出的比喻?的確,一旦得知醫院裡有人的生命將走向盡頭,器官協調師就會趕到現場,評估是否適合捐出器官。由於器官捐贈與移植過程不僅複雜,還得爭分逐秒,協調師的到訪從不分晝夜,一旦家屬點頭,猶如按下開關,啟動腦死判定、器官分配、協調配對成功患者所在醫院進行移植手術等一連串過程。直到取下器官,修復遺體,連續工作二十四小時不闔眼,幾乎是協調師的日常。
然而,葛拉夫告訴讀者,挑戰精神體力極限只是入門,協調師最艱難的是開口要人同意捐出自己的丈夫、妻子、孩子或父母的器官。要不是為了傳遞生命火焰,堅信自己的作為可以「讓一條走向盡頭的生命,成為另一人的人生恩典」(且常不只一人),協調師就會變成一隻「器官禿鷹」。
不只是協調師,移植團隊所有成員,都必須懷著虔敬生命的態度,戒慎恐懼地完成份內之事,才不愧對抱著「不願失去親人痛苦發生在別人身上」悲願,捐出器官的家屬。任何閃失,甚至輕率的決策,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巨大影響,2011年台大愛滋器捐事件,正是一個記憶猶新的慘痛案例。1968年,日本的和田心臟移植事件,則推遲日本器官移植發展三十年。
主事者是時任北海道札幌大學外科教授和田壽郎(1922~2011),他將一個溺水昏迷青年的心臟,成功移植給另一位患有多重心瓣膜閉鎖不全的青年。這是日本心臟移植首例,全球前三十例,和田成為全國英雄。可當受贈者術後八十三天死亡,相關批判旋即指出,受贈者並不適合接受移植,且醫療團隊未全力救治捐贈者,腦死判定過程也有嚴重瑕疵。同時擔任捐贈者與受贈者主治醫師的和田,旋即被告上法庭,舉國譁然。儘管和田被控告殺人等罪名獲不起訴處分,移植醫療發展,仍因器官移植與腦死判定討論成為社會禁忌,受到嚴重打擊。1997年,日本終於通過相關法令,又等了兩年,才重啟腦死器捐。
正當日本停滯不停,台大外科李俊仁(1930~2006)醫師1968年完成首例親子間活體腎臟移植;1984年,高雄長庚陳肇隆醫師完成首例活體肝移植;1987年6月,立法院公告人體器官移植條例,8月,台大朱樹勳醫師來不及報備衛生署,畫下心臟移植第一刀。正如李俊仁回憶錄《生命的火焰》(2002)所言,台灣移植醫學領先亞洲的地位勢將受到挑戰,但我深信,因為熱愛生命,我們的團隊一定會繼續衝,讓「昨日認為不可思議,今日也很難達成的,成為明日的醫療常規」。
【延伸閱讀】
《站在器官移植前線》
《外科大歷史》
《遺愛:器官捐贈背後的真相》
《拼圖人:一個器官移植外科醫師的回憶錄》
《生命的火焰:李俊仁回憶錄》
推薦文章
-
老後你想住哪裡?設備完善的養生村未必為每個人的最佳選項
-
2024退休力論壇/日本掀起「終活運動」 即起練習不留憾
-
2024退休力論壇/如何投資不虧錢? RFA給你滿滿理財力
-
安樂活自然死 自己決定如何善終
-
2024退休力論壇/為生命畫下優雅句點 90歲爺爺提前規畫「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