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問題/替失智者尋找一個安穩的家

聯合報 張益華

七十四歲的老奶奶,罹患失智症,兩度中風行動不便,住進養護機構八個月,返家後又因為跌倒再次入住機構,對機構一直有排斥感,擔心離開家就跟孩子脫離,心裡焦慮不安,所以強烈抗拒,不斷責罵家屬,家人害怕母親生氣,連到機構內探望都不敢。類似案例經常發生,當家人失能或失智,自己也無力照顧時,到底該不該送安養院?非得自己照顧才算盡孝嗎?

擁有二十二年照護經驗、現任雲林同仁仁愛之家董事長林金立指出,照顧者需思考「如何讓家人獲得良好照顧」,首先盤點自身資源,例如只有一人照顧家人,長期可能壓力過大,送專業機構是較好選擇。不過若照顧者的家庭有支持能力,有家人輪流照顧,白天將長者送日照中心,晚上自己照顧,也可達到期待的照顧模式。

林金立說,其次需考量被照顧者的身體情況,若長者已全癱、需要移位輔具,病況-超過個人照顧能力;或失智長者已有躁動、暴力行為時,建議送安養機構。「家」是長者過去的文化和生活記憶所在,想跟家人生活是正常的,但失智長者病況嚴重時,其實已經忘記家在哪?家人是誰?替長者尋找一個安全穩定的地方,反而對長者和照顧者都有利。

面對長者因不了解機構產生排斥感,他認為家屬可「漸進式」地讓長者接觸專業服務,帶長者先到機構適應環境,體驗服務,理解機構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再來選擇就近的機構,方便家人探視,確保照顧狀況,家人是長者和機構之間的鑰匙,透過家人的溝通,可以幫助機構找到照顧長者最好的方式。林金立說,一步步幫助長者重拾生活能力,找回人生價值,仁愛之家過年時將近八到九成的長者,吃完年夜飯後就想回機構。

林金立坦言,很多家屬因為傳統孝道觀念,面臨送不送機構難以抉擇,但換個角度思考,若長者留在家中由家人照顧,卻因照顧經常發生爭吵或被鄰居指指點點,那這個「家」對長者是不友善的地方。曾有長者回家後,家人擔心長者受傷限制行為,反而讓長者只想去日照中心。

家人送安養機構前,尋找適合的機構很重要,林金立說,很多機構只注重常規照顧,忽略長者需求。他建議家屬與機構人員互動時,先一起擬訂照顧計畫,家屬把長者的個性、生活情況告訴專業人員,再共同討論可以接受的照顧方式,既不會讓家屬有過度的照顧期待,也能知道機構可提供的服務有哪些。

想了解更多失智相關訊息?請前往》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

失智症 失智100問 張益華 日照中心 焦躁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