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行為/失智夫如同孩子 愛翻東西不受控
走進四樓的老公寓住家裡,房間滿地都是廢紙、報紙、照片各種東西,罹患失智症的王伯伯,不斷走著小碎步,四處亂翻東西,王伯伯的太太蘇玉梅無奈地說著,「丈夫的症狀真的很奇特,就連醫師都沒看過,與一般失智症患者會出現的走失、重複話題不同,他就是愛翻東西,他認為他在整理東西,旁人看來其實是在破壞。」
王伯伯曾經在上海開公司,當年意氣風發,沒想到十年前先是罹患B型肝炎和C型肝炎,回國治療後,又發現罹患巴金森氏症,進而引發失智症。蘇玉梅說,大概有一年的時間,她非常地生氣,看見丈夫把珍貴的照片資料翻出來又亂丟,重複的行為,怎麼講都講不聽,甚至有時候跌倒了,撞的滿身傷。「那時真的覺得走到盡頭了,到最後只好妥協,告訴自己,丈夫就是生病了。」
蘇玉梅回憶,以前很喜歡去泡湯、打球,自從丈夫生病後,為了全日照顧他,很多想做的事都沒辦法去做,加上長期照顧的疲憊,讓蘇玉梅也變得脾氣不好,感覺沒有自己的生活。直到請了外籍看護之後,蘇玉梅為了照顧孫子而上保母課,才漸漸感覺抽離了照顧生活,得到一點喘息時刻。
蘇玉梅說,自從她開始上課,回家後再看到丈夫亂丟東西的行為,以前會覺得心煩,抱怨丈夫怎麼又來了?現在的她變得比較平常心,怨言也變少。蘇玉梅感嘆,就像人家婆媳之間「距離就是美」的感覺,因為長時間在一起,彼此多少都會互相影響,適時地將自己抽離出來,即便再遇到相同的事情,心境卻不同。
蘇玉梅說,女兒嫁人,兒子又在國外工作,雖然人力上有外籍看護協助,經濟上有存款和兒女供養,但照顧的重擔還是在自己身上,伴隨年紀越來越大,她更注意健康,才有餘力去照顧丈夫。
上課就是保養自己的方法之一。蘇玉梅透過參與板橋區瑞齡學堂的家屬課程後,不僅獲取更多照顧知識,也懂得找尋壓力來源,並且活用課堂所學的紓壓方式,例如健走便讓她獲益良多。而且失智的丈夫也因為接觸老師和同儕,變得比較開朗,較願意與人互動玩遊戲,令她感到欣慰。
蘇玉梅說,可惜的是瑞齡學堂都是以一期為單位,距離新的一期開課,中間都會有兩三個月的空窗期,讓家屬和患者一時之間不知要如何因應,而且也擔心患者因為減少與外界互動,病情惡化,所以她希望類似的課程能持續,提供家屬一個重新找回正常生活的管道。
想了解更多失智相關訊息?請前往》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
推薦文章
-
苗栗縣民三成一為老幼者 著重疫苗政策預防傳染病
-
比在跑步機更有益處 新的簡單步行技巧有助逆轉心血管年齡
-
羅志祥母阿茲海默症「記憶彷彿被橡皮擦抹去」!醫籲年輕多存腦本 三動防失智
-
【Podcast】Ep27.靈性照顧是什麼,如何幫助失智症者及家人重建關係、提升幸福感?
-
怕罹癌而控制飲食、動腦防失智都沒必要!名醫揭60歲應停止做的7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