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65後的生活!在超高齡社會,別輸在終點的重要性絕對不下於別輸在起跑線
最遲2025年,也就是4年後,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從那刻起,每5個人,就有一個超過65歲。
不要哭,不要笑,但要理解。台灣人口愈來愈老,這是不可逆的趨勢。
因此,我們看到了一些超前部署作為,包括金管會的普惠金融措施,以及集保結算所的基富通繼「好享退」專案後,繼續針對工作人口推出「好好退休準備平台」。
為了退休而投資理財,絕對是超前部署。這不是一兩年的事,而是5年、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長期規畫。
以國人平均餘命80歲來計算,退休後的支出長達15年之久。隨著生命晚期的支出愈來愈多(國人失能臥床的不健康餘命長達8.7年),若不想落得晚景淒涼,財務自主與提前規畫,絕對是不容迴避的財務安全課題。
但也不必杞人憂天。據統計,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8成7是健康老人,僅有13趴會落入需要長照的失能狀態。
活得更久 更要活得有品質
我對這兩類老人的劃分很簡單。面對13趴的失能老人,靠長照,它的訴求是「減輕痛苦」;至於高達8成7的健康老人,重點在於如何「提升幸福感」。
每當談及老化,總離不開醫療。實情是,台灣的醫療技術與健保體系已經使命必達,繳出讓我們「活得更久」的成績單。但大家心知肚明,活得更久不等於「活得更快樂」、「活得更有品質」。
這也是為什麼,即將邁入老年或慶幸自己還是健康高齡的人們,都應該好好思考如何經營「65後」的生活。
社會參與是帖良藥,但社會參與的核心內容究竟是什麼?面對這個大哉問,我的答案是:學習。
學習,聽起來老生常談,但用在高齡長者身上,絕對顛覆制式窠臼。例如,我們常常把學習與小孩這個對象連結在一起,從幼兒園開始就希望他們「別輸在起跑線」。
但能不能換位思考,如果學習是希望讓人生更充實,更美好,那麼我們能不能也倡議學習的另一意義是「別輸在終點」?在超高齡社會,別輸在終點的重要性絕對不下於別輸在起跑線。
高齡學習 為追求自我實現
此外,我們讓小孩學習,免不了功利心,希望父母臉上有光;老人學習則不然,純粹為了興趣與自我實現,沒有為子女爭光的包袱。仔細想想,這難道不是在實踐(快樂)學習的真諦?
還有,整個體制幾乎把義務教育延伸到12年了(如果大學沒有淘汰機制,則是16年)。那麼,當我們進入超高齡社會,是不是也應該有退休後12年的高齡學習想像?
我們為小孩提供了學校,甚至下課後還有才藝班的自費課程,即便是上班族,公司也提供各式各樣的在職訓練,但高齡者呢?我們是否也該提供更系統化的資訊與資源,讓他們便利取得,進而與學習誘因接軌?
這攸關了政府資源的盤點,也是高齡產業可以切入的痛點。只要把我們現在的學習資源倒過來想,把主體從小孩變成老人,就會發現新天地。
多方串聯 善用樂齡學習資源
不必凡事都得從零開始,實際上,台灣社會就有很多資源可以體驗與學習,只需多方串聯,拆掉舊壁壘而已。
在2021基隆城市高齡論壇,開講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推廣組組長辛治寧就提到,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已經丕變,從目的地轉型為平台,從物的展示轉向人的參與,在創齡(creative aging)的倡議下,向來被視為高上大的博物館就是成為人人可以參與的高齡學習場域。
很多做不到,只因不知道
當退休生活解除了各種束縛,學習的滋味才是原味。超高齡社會不是一兩年的短暫驚奇,而是台灣的未來,我們必須重新及早審視高齡者與學習環境的交會,然後設法連結,推一把。
疫情下的退休應變力調查
推薦文章
-
【Podcast】Ep20.嘉義縣縣長翁章梁全力打造「在嘉安老」 創新失智照護體系引領全國
-
糖尿病重擔/年齡分佈兩極化 黃建寧: 疾病管理更困難
-
糖尿病重擔/強化三高防治 AI神隊友 助糖尿病分級照護
-
糖尿病重擔/糖友將破300萬 專家建議設「健康儲金」鼓勵改變生活型態
-
2024退休力大調查/「好客廳」藏在社宅裡 歡迎不同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