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外交到婆媳相處都適用!錢復夫人田玲玲:一份對的禮物,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50+(Fifty Plus) 採訪/王美珍、陳莞欣 文/陳莞欣

編按:前外交部長、駐美代表錢復夫人田玲玲,是朋友圈中知名的送禮高手。過去在華府期間,她藉由送禮、宴客、交誼,協助夫婿在艱難的外交處境中維繫與國際友人的情誼。私底下,她準備禮物的用心、周到,更是讓人難以忘懷。她指出,禮尚往來本就是中華文化的傳統。如何在生活中,活用禮的智慧?

前外交部長錢復和夫人田玲玲家中,有許多禮物。每件物,背後都有一段故事:牆上的扇子來自錢復的舅舅,謝謝外甥媳婦盡心照顧妹妹;桌上有孫子落款的陶碗,是夫妻倆平時捨不得用的無價之寶。還有那只錢復從捷克帶回、晶瑩剔透的小鈴鐺,讓女主人不必張口,搖動的聲響,就能呼喚家人。一聲清脆的鈴響,蘊含了丈夫對妻子的體貼。

身為外交官夫人,83歲的田玲玲,素有「半個外交官」的美名。她常收禮,更擅長送禮。前尼加拉瓜大使房金炎夫人徐蕙英記得,有次女兒在錢家吃到一道美味的紅燒肉,好奇詢問管家如何烹飪。事後,田玲玲不僅特意買了煮肉的燉鍋,還燒了蹄膀一起送給女兒。周到的處世哲學,讓親身體驗過的人都難以忘懷。

這輩子收、送過無數禮物,田玲玲認為,無論在中西社會,送禮都是大事。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可以傳達情意、建立友誼,更能化解潛在的糾紛。懂「禮」的智慧,一生都受益。

田玲玲曾隨錢復駐美,對丈夫的外交事業頗有貢獻。此為一家人當年在美國雙橡園合影。

抗戰時代的小木馬 第一份禮物是父母的愛

人生第一份禮物,對田玲玲而言意義深厚。民國26年在江西出生的她,是名符其實的「烽火兒女」。當時正值抗戰期間,田爸爸是空軍,每次出任務都可能是生離死別。有次,母親抱著剛滿月的她,聽到鄰居聊天:「不好,今天我們3架出去,2架給打下來了!」母親孤身一人站在院子裡,心直往下沉。「媽媽受的打擊好大好大。我現在想起,都還是很難過。」田玲玲眼眶泛紅地回憶這段往事。

就是在這樣不容易的時代,田玲玲收到了此生第一個有印象的禮物──3歲時的一個小木馬。雖然在流離的時代,一家人多次搬遷,木馬早已不知流落何方。但在田玲玲的記憶裡,那是父母最初的愛。「在愛的基礎上,得到任何禮物你都高興。」

3歲的田玲玲手中拿著父母送的小木馬。

早年大環境不若今日寬裕,每樣東西都得來不易。父母對物的態度,也深深影響了田玲玲。她童年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母親仔細地洗好了一只玻璃杯,在窗前的陽光下閃閃發亮。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只是珍惜手邊擁有的物品,也提醒了她:做事不能馬虎,要做就做到好。

駐美的「半個外交官」 禮物化干戈為玉帛

民國72年,錢復出任駐美代表,展開了一家人在華盛頓5年8個月的歲月。當時台美已經斷交,沒有正式邦誼,許多外交事務的開展也就困難重重。田玲玲談及當時在美國從事外交的難處,在華府做事太高調,恐引爭議;但太低調,又會被邊緣化,努力看不見成果。其中的分寸拿捏,是門困難的學問。

在外交工作中,送禮、宴客,都是經營人脈的一環。擁有美國范得堡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學位的田玲玲,「管理」人也有一套獨門的技巧。她有一盒個人資料卡,記錄了來往對象的資訊。舉凡長相特徵、職位、生日、家族成員、特殊喜好,乃至於結婚紀念日、添孫日期……。大大小小的細節,都詳實記錄在活頁卡上。

田玲玲收藏多年的檔案,記錄了往來對象的資訊。每張卡片,都是一段珍貴的情誼。

許多時候不適合直接談政治,但又要經營關係,話題就變得很重要。每次活動前,這些筆記就是最好的談資來源。一句「Mary最近好嗎?鋼琴彈得怎麼樣了?」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田玲玲笑說,有次她和一位太太聊天,提到孩子就讀的學校,對方驚喜回答:「我家孩子也念那所學校!」她正好順勢提出邀請,「也許將來,我們的孩子可以多聚一聚?」其實,她早就知道對方的孩子和自家孩子同校。明知故問,只為了打開話題,創造機會。

為促進台美關係,錢復夫婦常在雙橡園舉行各式活動。田玲玲會記錄每次出席的賓客、宴請的菜色以免日後重複。當年賓客多已成美國政壇要角,這份紀錄也成為台美外交史重要的一頁。

送對禮物,也可以打開機會。田玲玲和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家的友誼,就是以送禮開端。有回錢復受邀打球,她在場邊和一位女士聊天,後來才發現對方是布希夫人芭芭拉的秘書。她特別準備了春捲、水餃,連著佐料和食用說明,請秘書贈與老布希一家。美味的中式料理果然抓住布希家的胃,讓芭芭拉親筆回覆感謝函。日後,她也曾出席雙橡園舉辦的活動,讓台灣多了一位重量級的國際友人。

民國83年,田玲玲在台北賓館接待美國前總統布希及夫人芭芭拉來訪。

如何送禮送到心坎裡? 謹記大原則「將心比心」

同樣的送禮智慧,也適用在家人身上。以女性經常碰到的婆媳相處課題為例,田玲玲認為,做媳婦確實比做女兒更要花心思。畢竟,「人家以前不認識妳,為什麼要對妳好呢?」

當年,田玲玲和錢復婚後,夫妻倆和公婆同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剛嫁入錢家的第一個母親節,她選了2塊花色不同的布料,預計分別送給媽媽和婆婆做衣服。但送給媽媽的那塊布,她先讓婆婆過目。用意是向婆婆表達充分的敬意,也讓她知道媳婦沒有偏心。同住12年半的時間,婆媳關係始終和睦。婆婆臨終前,也特別告訴孫子:「以後找對象要像媽媽一樣」,對田玲玲這位媳婦的表現相當肯定。

田玲玲和錢復的結婚照,左、右分別為男女雙方家長。

時間飛逝,如今田玲玲自己也當上了婆婆。「媳婦成年後才進入妳家,不要想改變人家的觀念。」她指出,婆婆對媳婦,應該將心比心,真心誠意的關心就是最好的禮物。有時候一句簡單的問候:「今天好嗎?」、「上次身體不舒服,有沒有看醫生?」都會讓媳婦備感窩心。她也不吝將上一代傳下來的項鍊、耳環等具有紀念意義的飾品送給媳婦,表示長輩的關愛。

曾有國外朋友和田玲玲訴苦,說自己到兒子家小住,卻感覺兒媳婦不太歡迎她的到來。細問之下,才知道她借住兒子家期間,只請夫婦倆吃過一次飯。田玲玲告訴她,要體恤媳婦張羅家務事的辛苦:浴室毛巾要洗曬、枕套棉被要整燙、用到剩一點的牙膏要刻意換新……。她建議友人,「你應該對媳婦特別好,選個禮物送她。」

即使是送親友禮物,田玲玲也有自己的講究。男性親友宜送領帶、筆、皮夾、皮帶等生活上用得到的東西。女性則因個人品味不同,首飾、衣物這類禮物,不一定能符合對方喜好。食品、水果、花卉等一般性的東西,是較安全的選擇。

此外,每次送禮時,一定要挑選適當的紙袋、緞帶,好好包裝。例如,有次外甥生日,她挑了一顆銀質袖扣作為禮物。不僅事前先用銀布擦拭過,還另外找了條絲巾置於盒中,連著卡片一起送出。站在收禮者的角度思考,慎重準備禮物,也是對他人的尊重。

她也提到,禮物未必要是實體的物質。她和幾位扶輪社員太太組成「笑友會」20多年,大家一起做義工、每月定期聚會,分享生活資訊。隨著成員的年紀增長,不少人都經歷了喪偶、喪親之痛。當有人陷入低潮時,其他人就會想方設法,逗她一笑。例如,安慰另一半先辭世的朋友:「誰叫他們要稱『先生』呢?先生就會先走呀!」

「到了我們這年紀,很容易覺得孤單、感到生活有點無奈。能讓別人輕鬆、愉快,也是一份禮物。」田玲玲說。

練肌肉、骨本、腦力 健康是給自己的最大的禮物

一生張羅過無數次送禮,如今田玲玲最想要的禮物,卻不是任何有形的物。63歲那年,她身體有些不適。本以為只是感冒,咳嗽卻久未治癒。甚至只要一彎腰、上樓梯,就氣喘吁吁。經過檢查,才發現是心臟有問題。

她坦言,年輕時不曉得健康的重要,個性又容易心軟。每次有人拜託,她總是在原本就很滿的行程中硬是塞入新工作。在各種責任之間,好像從未有過悠閒的時候。邁入熟年,才意識到該對自己好一點。「現在,我最想送給自己和錢伯伯最重要的禮物,就是健康!」她對我們說。

為了維持老後容易流失的骨質和肌肉量,田玲玲和錢復每週固定上教練課,做復健和重量訓練。她也從70歲開始定期按摩,減輕日常累積的疲勞。此外,她也善用生活中的零碎時間,訓練腦袋常保靈活。好比坐在計程車上等紅燈時,她會觀察經過的車子,很快算出車牌4個數字的總和。短短2分鐘,也可以是預防失智的好機會!

回顧至今為止的人生,田玲玲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做為女兒,從媽媽身上學到許多人生智慧;做為妻子,能和先生相知相守一甲子;作為母親,看見兒女平安長大,各有成就。任憑外在環境如何起伏,她總能看見美好。惜物、惜人、惜情,生命最棒的禮物,其實早在我們手中。

原文:從國家外交到婆媳相處都適用!錢復夫人田玲玲:一份對的禮物,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50+

50+是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2017年成立,是台灣最大熟齡媒體與生活風

禮物 喪偶 婆媳關係 重訓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