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恒/戰後嬰兒潮 一身兩世的心聲
戰後嬰兒潮泛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20年內出生的世代,這幾年西方媒體以「OK, Boomer」,意為「好啦,嬰兒潮老人」,帶有嫌棄或年齡歧視的嘲諷意味,暗指嬰兒潮一代守舊、對一些新議題,如全球暖化等一無所知的刻板印象。
例如在紐西蘭,25歲的國會議員Chlöe Swarbrick,因質詢政府落實碳排法案時,被反對黨資深議員頻頻打斷,反唇相譏「OK, Boomer」,藉資訊時代的無遠弗屆,迅速在各國媒體及主網站爆紅,相關諷刺字眼甚至被製成T恤熱賣。
在美被譏「吃乾抹淨」世代
又如美國,PayPal基金經理人Bruce Gibney,在2017年出版「反社會的世代:戰後嬰兒潮如何背叛美國」,批評美國戰後嬰兒潮缺乏同理心、不願承擔社會責任,繼承上一代富足安樂、坐享經濟飛躍成長,使美國從活力走向停滯、不公平,將造成社會安全、公共財政及環境的傷害。在這樣的風潮帶動之下,甚至於有媒體將嬰兒潮評論為「吃乾抹淨」的世代。
但並非所有戰後嬰兒潮皆如西方媒體所描述的「OK, Boomer」,戰後每個國家狀況不同,美國雖然派兵參戰,但本土(夏威夷因珍珠港事件除外)並未被戰火洗禮;在台灣,因是日本殖民地被捲入戰局,許多地方被盟軍轟炸,戰後從廢墟中重生,大家胼手胝足,才有後來的經濟起飛,從無到有。
日本的教育家、慶應大學創辦人福澤諭吉以「一身兩世」,形容其橫跨德川幕府和大政奉還後的明治維新兩個時代。台灣的戰後嬰兒潮,在父執輩接受日本殖民文化影響及大中國思想及戒嚴體制下成長,到現在的「中華民國即台灣」思維,戰後嬰兒潮世代及新生世代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一身兩世」。
難忘同輩克服環境的身影
我小時候穿過用中美合作麵粉袋改製的內褲,念省立嘉義中學時,班上多位同學每天從農村搭糖廠小火車,再轉鐵路局平快車(現在的區間車)到嘉義車站,然後徒步到校,他們多利用火車上的時間背課文或英文單字,回家還得幫忙農務再繼續念書;甚至家裡沒有電,要趕在太陽下山前做完功課。
這是許多同學或朋友那時的日常生活,他們後來克服先天環境限制,接受高等教育,事業有成,對社會公益也不落人後,這與Gibney所描述的美國狀況有所出入。西方對戰後嬰兒潮的刻版觀念,不該原封不動、硬生生地移植到台灣來。
每個世代都有代溝,但現在台灣社會的世代對立如此激烈,很大一部分被部分媒體及主政者,為吸引年輕族群注意或認同所鼓吹產生。台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成長於一窮二白的年代,大部分白手起家, 冠上「世代掠奪」的罪名太沉重。
戰後嬰兒潮世代經歷了農業、工業到資訊社會的劇烈變化,在奮鬥過程中,有血有淚,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仍有奉養父母的觀念,同時疼惜下一代,不希望他們受苦,不奢望子女反哺。
尊重與包容才能世代共榮
超高齡社會來臨,在戰後嬰兒潮逐漸步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當下,起心動念寫出「一身兩世」這本書,每個世代都有其天命,或許相互的尊重與包容才是共存共榮的不二法則。(本篇內容摘自uStory出版「一身兩世」)
推薦文章
-
失智症者提前準備3帳戶 防詐騙3招守住財產
-
78歲老父賣房子搬進月費6萬豪華養老院 半夜打給女兒哭「想馬上回家」原因超心酸
-
2024退休力大調查/平均退休準備分數4年最低 「延遲轉大人」成世代課題
-
「我想跳到不能動為止!」 宋小琴愛上日本舞踊 從習舞學生變社大老師
-
2024退休力論壇/台灣高年級生勞動參與率低!企業啟動「職務再造」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