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越活越自在

聯合報 李偉文
假如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是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

大提琴家馬友友曾說:「我之所以能在演出前保持平常心,是因為我已經到了一定的年紀,不需要再證明自己有多優秀。」

年輕時我們都太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而活得很辛苦、勉強,當然就會很焦慮。年齡愈大,一方面如馬友友說的,不必再去證明自己,所以可以活得愈來愈自在;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真的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忙不完的事情與煩惱,即便評論到你,也都是隨口說說,若在意這些無足輕重的話語,就是跟自己過不去。

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才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猶太教的經典《塔木德》裡就有個問題:「假如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是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課題,我們不希望別人介入自己的生活,同樣地,我們也不該介入別人的人生,即便是家人,我們更不該要求孩子的人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望而活。

不過,人際關係還是重要的,畢竟人的意義與價值必須在跟人群、社會互動中展現出來。《塔木德》中有一段話:「假設有十個人,其中一個人討厭你,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會批評你,你也不喜歡他;有兩個人跟你非常合得來,無論如何都會支持你;至於剩下七個人,並不特別屬於哪一邊,你的焦點會放在批評你的人?還是那兩個喜歡你的人?」

我們理智上知道,時間有限,應該關注與回應那些喜歡我們的好朋友,但在情感上,都會被那些不友善的批評搞得不開心。因此,要讓自己活得開心,就要把關注與心力放在對的地方。

 年齡愈大能活得愈自在,除了關注焦點改變之外,更重要的是認知框架的擴大。哲學家尼采曾提出精神三境界----I must 、I will、I am的觀點,認為:「我該(I must)是被動的,我要(I will)代表個人意志的成長,但是這不是最高境界。我是(I am)則超越前二者,是自我意志的明確定位與新境界之抵達,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個自主滾動的輪子,一個神聖的肯定。」

我想,這裡所提的肯定,是來自內在,而不是索求外界讚美,這種來自每個人內在的自我認知是毫不勉強,也是最持久的力量

你相信什麼,你就看見什麼,你也會變成你相信的事物,因此,汽車大王福特說的一點也沒錯:「你認為你做得到,或者你認為你做不到,你都是對的。」當我們打心底認為做不到,即使表面上努力了,最終還是做不成;相反的,我們真心認為做得到,即便外在條件再差,但內心那個相信,終究會讓我們達成目標。

這些年我努力的目標,是效法德蕾莎修女:「每一個來到你面前的人,總要讓他離去時,變得更好、更快樂。你要作上帝仁慈的見證,在你的面容裡有仁慈,在你的眼睛裡有仁慈,在你微笑裡有仁慈。」

其實要做到這些並不難,只要提醒自己隨時保持微笑,然後記得星雲大師說的「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這三好,只要稍加留意,應該人人可以做到,至少可以做到口不出惡言。

不管活到幾歲,完成多少豐功偉業,每個人一定會離開這世界,而且沒辦法帶走任何東西,但我們來世界一遭,究竟留下些什麼?垃圾、汙染、混亂?還是溫暖與美好?就像德蕾莎的提醒,你留給跟你相遇的人哪些東西?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人生 李偉文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