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光/投資自己的健康 換回尊嚴與活力

聯合報 文/張慶光
示意圖。

超高齡社會來臨,跟長者相關的事業理應生意興隆,但最近參加一場立法院公聽會,才知道衛福部補助民間設立的275間銀髮健身俱樂部,多數經營困難。

雖說服務量能逐年增加,從111年每月服務量平均212人次提升至113年302人次,看似成長近五成,但是換算起來,一天只有約10個人進場,一天若營運10個小時,等於每個小時只服務一名長者,而這很多還是因為政府免費補助才進場的,難怪目前已有八處關閉。

今年起衛福部的三年補助期將屆滿,恐會有更多據點倒閉。立意良善的措施,最後卻可能造成三輸局面,政府投入預算沒達到預期效果;長者使用率偏低,沒有得到應有的運動活化目標;民間投入資本及人力未能回收。

為什麼會這樣呢?設立地點的方便性、專業訓練師資不足都可能是原因,但我想最重要的是「使用者付費」的觀念,長輩是否能接受?聯合報的記者採訪一些據點,業者說:「要長輩付費運動實在太難。」

很多長輩覺得到公園散散步、跳個土風舞、打打太極拳或爬山都算運動,何必花錢去運動。當然,這些活動都有益身心,但重點是有没有辦法持續而有規律的運動。很多人願意花錢買精品、吃美食、出國旅遊,卻常忽略投資自己的健康,往往在生病或受傷後再就醫或吃保健品。假設每月願意花一千元在運動課程上,一年一萬二,卻可以換來延後十年的失能期,少掉未來數十萬的醫療與照護開銷,這會浪費嗎?

台灣銀髮族的福利不少,搭乘大眾運輸優惠、樂齡大學學費幾乎免費、健保跟長照都有補助,有些縣市甚至裝假牙不用錢。大家習慣吃「免費的午餐」,但我們並不是一個徵收高所得稅的福利國家,免費的午餐不僅造成浪費,也會拖垮財政。使用者付費是天經地義的事,當我們願意付費,才會更重視成果。

就像學音樂要請老師、理財要有顧問,健康也需要專業指導。教練能根據年齡、肌力、平衡能力,設計安全又有效的運動方案。花錢請教練不是浪費,而是對自己負責。研究顯示,規律運動的銀髮族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失智、骨折風險,甚至提升睡眠品質與情緒穩定。運動是用專業設計與安全設備,換回「自己走、自己玩、自己決定」的生活能力。付費換得的是未來的尊嚴與自主生活。

健身中心的功能不只是鍛鍊肌肉的地方,更是長者重新連結社會關係的場所。在課程中,長者能找到新的朋友、一起流汗、互相鼓勵。這種「社交運動」比單純的走路更能促進心理健康。

現在有很多年輕健身教練正在改變銀髮族健身市場的生態,已有專門訓練長者重訓的健身房,經由專業教練的參與讓長輩找到復能的機會;因病不方便出門的長者,也能找到到府一對一教學的課程,在家達到復健效果。

超高齡社會來臨,銀髮族的健康,是國家的資本;每一位願意為健康投資的長者,都是社會最穩定的股東。當長者願意為健康付費,業者就有動力升級服務,醫療與長照也能把資源轉向預防端。真正的資產,不是存摺裡的數字,而是身體的行動力與生活的自主權。從今天起,讓「我值得為自己投資」成為銀髮新默契;讓每月的一筆小支出,換來未來十年的行動自由,這才是最划算、最聰明的投資。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