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單身世代來臨 打造互助共老生活圈獨居也能是安全幸福的選擇

聯合報元氣周報 記者廖靜清報導
少子化嚴重,未來高齡獨居或老老同住將會愈來愈常見。圖/123RF

每個人都會老、都會變成一個人,高齡化加上少子化,以及現代人晚婚、不婚、離婚、喪偶等因素,獨居將會是未來趨勢。當退休後的景況不是想像中的含飴弄孫、與另一半攜手偕老,面對「獨老」該如何安然自處?

超高齡社會來了,你我都可能是獨居老人。根據統計,目前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約18%;國內高齡獨居住宅數已逾57萬戶,跟10年前相比,增幅近一倍。少子化嚴重,未來高齡獨居或老老同住將會愈來愈常見,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2022年針對六都長者進行調查,20%的民眾認為自己的身心理健康狀況不好,更有一半的長者最近三個月沒有任何的社會參與。

減緩老年孤獨 以初老服務老老

你曾想過自己老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模樣嗎?老盟秘書長張淑卿說,獨居老人宅數快速增長,不論是自願或非自願(離婚、分居、喪偶),獨居已經不是悲慘的選擇,更可能成為十分普遍的生活方式。如何讓老人安好在家鄉,社區的互助力量非常重要,老盟推動「幸福獨居共好社區計畫」,希望培力志工進到獨居長輩的家中去陪伴關懷,或透過電話問安、送餐或共餐消弭孤獨感,進而協助「安全獨居」。

衛福部公布的《高齡社會白皮書》提到,政府應以促進老人健康與社會參與為主,呼應高齡永續發展,老盟持續致力相關政策倡議,「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計畫以互助服務模式培育志工,初老幫助中老、老老,形成緊密的在地生活圈。張淑卿強調,迎接獨居時代,人身安全是最基本的前提,運用中高齡及高齡人力,讓「在地人照顧在地人」緩解孤單,長者也能夠獲得更親近的服務。

破除老人=衰弱的刻板印象

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獨居代表一個老人或是雙老住在社區中,大眾對獨居的印象是「他們很孤單」、「跟社會沒有連結」、「弱勢需要幫助」,但刻板印象跟實際狀況可能有落差,不見得所有個案都是悲苦或弱勢,有些長輩喜歡獨處而選擇一個人生活。獨居與幸福聯結建立在安全之上,協助的措施要個別化,視需求提供適切的服務和支援,也能過自主健康有意義的老後生活。

社家署副署長周道君分享目前高齡政策發展趨勢與藍圖,在家戶人口數愈來越愈少的情況下,自主跟自立很重要。人口結構老化有隱憂,也帶來新的機會,例如銀髮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潛在人力資源增加。當65歲以下的工作人口變少,更應促進高齡者職場連結,志工也是高齡人力再運用的方式之一,社區主動去發掘這群人、進行培力,讓他們有事情做,建立自主性和被需要的價值感,對身心健康有加分效果。

社區永續共好 打造幸福好所在

老盟自2022年起,開發「幸福獨居好朋友」互助服務模組,讓社區互助永續量能最大化,今年與11個社區夥伴共同建立獨居不孤獨的幸福生活圈。其中,還納入了時間銀行的運作概念,以及睦鄰志工計畫、巷弄長照使用AI科技、部落互助合作等,整個社區動起來關注獨居問題。每個社區都因地制宜發展出永續共好的方式,也讓獨居長輩遇到困難時,有人可以伸出援手,建立新的社會鏈結,產生良善的信賴關係。

睦鄰相伴、強化社會照顧支持體系,讓社區中有愈來愈多元的關係連結,獨居也能是安全幸福的生活選擇。

老盟於今年度繼續深入全台11個社區,推廣「社區共好暨孤獨處方箋」,讓長輩獨居不寂寞。 圖╱老盟提供

獨居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