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健康前哨站降低疾病機率 遠離長照風險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黃安琪/報導
淡水馬偕社區服務站使用雲端APP 圖/淡水馬偕醫院提供

嚼食檳榔二十多年的59歲郭大哥很想戒檳,卻總是脫不了癮。某日他無意間來到「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馬偕健康日」,才知道醫院提供一系列健康促進活動,於是報名參加淡水社區醫學中心辦的社區戒檳班,終於順利脫癮,擺脫口腔癌威脅。他和太太相當感激,決定一起應徵醫院的社區志工,奉獻一己之力也獲得衛福部優良志工表揚,協助院方幫更多民眾的健康把關。

淡水馬偕醫院社區醫學中心成立13年,深入社區做身心靈健康衛教。

類似郭大哥找回健康的故事,13年來經常在北海岸的淡水、三芝、五股、蘆洲、八里等地發生,讓淡水社區醫學中心能有說故事的機會。

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洪大川 記者邱德祥/攝影

淡水社區醫學中心於2007年成立,一開始由專業醫事人員進入社區提供民眾身心靈全人的健康促進活動、諮詢與檢測。之後有感於健康識能深植社區的重要性,開始逐步打造「在地人服務在地人」賦權永續的服務模式,至今共招募超過540位在地志工,不僅協助民眾追蹤三高、BMI與腰圍,也活絡了整個在地社區民眾健康營造的熱情。其成果不只獲得多項國內外大獎,這個社區健康營造網絡組織也得到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洪大川說,這是馬偕博士的醫療傳道精神,而淡水是大台北地區相對老舊的城鎮,交通與就醫不便,成立社區醫學中心的目的是希望能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促進服務,提高民眾健康自主管理的能力。

但想結合社區力量並深入社區非易事。「幸好,當時淡水鎮正準備申請西太平洋健康城市聯盟會員認證。」洪大川說,他們透過時任鎮長的蔡葉偉幫忙,加上院方的支持與奔走,獲得地方領袖及社團組織的認可,帶頭率領社區民眾加入志工團隊。志工皆須通過基礎訓練及特殊訓練兩道試煉,院方也貼心地幫每一位志工保險並舉辦志工年終旅遊、餐會等感恩活動。

歷經五年,淡水社區醫學中心做出口碑。「這效應像是滾雪球,愈來愈多社區主動找我們合作。」洪大川強調,這服務沒有營利性質,感謝志工幫助馬偕把服務送進社區、回饋社區。

民眾到健康服務站接受服務次數愈多,血壓自我控制愈好。

這套由淡水馬偕醫院與地方志工攜手拉起的社區健康網絡,如何促進民眾健康?

馬偕紀念醫院淡水社區醫學中心主任詹欣隆 記者邱德祥/攝影

馬偕紀念醫院淡水社區醫學中心主任詹欣隆說,淡水社區醫學中心已在淡水、三芝、八里、蘆洲、五股五個行政區內,打造73個健康服務站,其中包含25個雲端型服務站,未來也會逐步將健康服務站全面雲端化,民眾可透過服務站提供的量測裝置或自身穿戴式裝置,以App連結手機,透過藍牙傳輸健康數據回到醫院,提供及時監測。

根據社區醫學中心蒐集的資料,統計分析顯示,民眾到健康服務站接受服務次數愈多,血壓的自我控制愈好;若民眾有下載App隨時追蹤血壓值及醫護人員的衛教諮詢資料,血壓控制率也比未下載App者來得高。

「可見定期量血壓能有好的血壓控制。有研究證實,血壓控制得當,中風機會也降五成。」洪大川說,假如發現民眾已達到中度高血壓以上,志工會協助轉介民眾至醫療院所治療。

淡水馬偕社區服務站( 蘆洲新希望關懷據點) 圖/淡水馬偕醫院提供

醫師、藥師、營養師走進社區,未來增加雲端服務。

健康服務站也固定時間利用遠距心電圖偵測民眾是否有心房顫動,一旦發現,也會建議民眾掛號治療,預防栓塞性中風。此外,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及癌症篩檢師等多職類專業人員也會走進社區,提供疾病症狀、藥物及飲食衛教。「這些都有助社區民眾降低疾病發生,延緩落入長照風險。」

據統計,每年由健康服務站轉介至淡水馬偕醫院就診的病人,一年超過350名,包含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心律不整等慢性病人,院方更提供便利就醫的綠色通道;此外針對一般輕症病人,服務站也會就近轉介至基層醫療院所,方便民眾就醫。

自2013年開始,社區健康服務站每年服務的人數,從五萬多人增加至2019年的十萬多人,總服務量逾79萬人次。每一位民眾每年平均的量測次數,也從一年的8.4次增加到23.8次,成長快速,讓民眾養成健康日常化的習慣,扮演著社區健康前哨站的角色。

淡水社區醫學中心的執行成果豐碩,不只發表論文及演講,也吸引許多國內外機構前來觀摩分享學習。洪大川說,未來會持續增加健康服務站的心理衛生及運動復健等服務,同時讓服務雲端化,增加服務的深度、形式與範圍,精益求精,落實「預防勝於治療、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理念,串起社區民眾健康意識達到醫院、社區民眾、國家政府三贏的成果,以因應未來人口快速老化帶來的更大挑戰。

社區醫療 分級醫療 長照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