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症候群 小心焦慮變懼學
【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
昨天是開學日,學生過了漫長的2個月暑假,多少都有開學症候群。醫師提醒,開學症候群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可能會演變成「懼學」,嚴重的話,恐引發憂鬱症、焦慮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發現,開學後往往會出現一些「開學症候群」的案例,患者會表現出焦慮,甚至對上學出現害怕和恐懼的心情。
聯醫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蔣立德說,有個個案是從國小就焦慮上學,家長沒有給予適時陪伴、紓解壓力,結果小孩產生嚴重的懼學,常常不去上學,只想賴在家裡上網。經過1年半的藥物治療,焦慮症狀才好轉。
蔣立德表示,開學症候群生理症狀包括頭痛、拉肚子、便秘等,還有的學生會出現焦慮情緒。開學症候群在開學後一到兩周就會緩減,如果持續兩周以上,就要注意了。
他表示,如果孩子常常不想上學,家長除要耐心陪伴、關心孩子的情緒狀況,也要鼓勵孩子就學。如果長期懼學症狀未改善,可透過學校輔導管道或尋求醫療協助。
推薦文章
-
打破「非一萬步不可」迷思 新研究揭7000步就有顯著健康效益
-
70歲後人生差很大?研究揭示長壽與慢性病風險的分水嶺
-
2025失智論壇/林靜芸、林葉亭 把愛變成對抗失智症的超能力
-
走出戶外15分鐘 研究證實能減壓、抗焦慮還可消除疲勞
-
沈玉琳罹癌暫別螢光幕 血癌是絕症嗎?醫界曝治療真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