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兒童腦受損 成年易得憂鬱症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
一項研究指出,兒童如受到身體虐待或目睹被虐情事,腦部結構可能改變,導致日後罹患憂鬱症或濫用藥物比率提高。
研究者指出,這項發現希望有助於在身心發育和腦部成熟最關鍵階段的青少年時期,及早發覺問題,提供預防輔導。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員黃浩說,他們利用特別的磁振造影技術(MRI),發現兒童時期曾受到虐待的青少年,腦白質特定部位有微結構受損跡象。
腦白質就是腦部神經纖維,像電腦網路纜線,連結腦部不同處理區的腦灰質,傳送訊號,保持溝通。
這項研究的對象以10歲之前,19名曾持續至少受到6個月身體虐待或性侵害,或目睹家庭暴力的青少年為對象,對照組則為另外13名未曾受到虐待的青少年。
受虐組參加研究時,平均年齡16歲,當時身心都健康,沒有酗酒或濫用藥物問題。在長達5年期間,他們每隔六個月接受一次追蹤調查。黃浩說:「我們發現有受虐史,在接受招募初期腦白質有受損跡象的青少年,日後較易得憂鬱症或上癮問題。」
在「精神神經藥理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說,19名受虐者中,有5人後來得憂鬱症,有4人濫用藥物;對照組分別只有1人。
童年曾受虐,後來得憂鬱症的青少年,反映腦白質效能明顯較低。黃浩說:「我們相信腦部掃描可能有助於辨認這類高風險年輕人,及早為他們提供預防輔導。」
推薦文章
-
每天水喝不夠讓你「壓力飆升」還會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憂鬱症
-
積極做瑜伽健康女43歲就更年期「覺得被身體背叛」用療癒之旅找回力量
-
具俊曄長坐金寶山陪伴大S 醫揭「綑綁感」小心延續性哀傷障礙
-
性生活偏少無所謂?研究:若同時伴隨「2項因素」,死亡風險大增
-
林芳郁失智…名醫妻化身照顧者 陳良基:非常令人感動的鶼鰈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