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研究川崎症 應追蹤腎臟問題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被小兒科醫師票選為10大診斷困難疾病排名第1的川崎症,成大小兒心臟科研究發現,患者除了有心臟問題外,部分患者腎臟還會結痂,認為應長期追蹤患者是否有腎臟方面的後遺症。
成大小兒心臟科主任吳俊明昨天表示,川崎症對醫師來說非常棘手,主要是初期症狀不明顯,如果早期未對症下藥,約有1-2%患者會因為心臟血管併發症而死亡。
川崎症致病原因不明,吳俊明指出,最早是日本川崎醫師在1961年發現,東方幼童發生的機率明顯高於西方,至今沒有辦法找出原因。
一般認為可能與感染及基因有關,台灣好發在春、夏兩季,病患幾乎都是5歲以下,過去研究發生機率每10萬名5歲以下孩童,約有66名患者,手足間如果有人發病,其他發病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而且得病後無法免疫,可能重覆發病。
其症狀陸續出現,包括發燒、眼結膜充血、草莓舌或嘴唇紅裂、全身性皮疹、指尖脫屑、頸部淋巴結腫大,由於與遭感染的腥紅熱、腺病毒等症狀類似,往往難以判別,醫師如果以治療感染的抗生素救治,往往無效。
推薦文章
-
下肢水腫是腎臟壞了? 醫建議3點顧好「第二心臟」促進血液循環
-
許金川/進醫院某房 「歡迎新同學!」之聲不絕於耳,為何?
-
血尿原因有哪些?有腎結石怎麼辦?一次看懂症狀、原因、治療方法
-
有片|長時間久站久坐?簡單三招舒緩下肢水腫
-
「眼袋黑」90%跟腎虛有關!這5種飲食習慣會害腎臟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