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科病毒11型持續惹禍 疫情估6月底達高峰
疾管署今天公布,上週新增3名幼童染腸病毒重症,其中一女童染伊科11型,且推測可能是社區感染。社區伊科病毒11型陽性數有明顯增加,估6月底疫情達高峰。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下午在疫情週報時表示,上週(6月10日至6月16日)腸病毒健保門急診就診計1萬2553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6%,上升趨緩。但上週仍有3例幼童腸病毒重症,今年已累計15例重症(含2例死亡)。
腸病毒是一大群病毒的總稱,其中包括克沙奇、伊科等類型,今年以來,3名重症確定病例分別為北部5歲男童感染克沙奇病毒A9型、北部4歲女童感染伊科11型,及中部3歲男童感染克沙奇A4型,其中北部5歲男童還在住院觀察。
根據衛生單位調查,北部5歲男童跟中部3歲男童的同住家人與幼兒園師生目前無人有疑似腸病毒症狀,推測是無症狀帶原者接觸感染;4歲女童的同住家人沒有疑似症狀,但幼兒園內其他班級有幾人染腸病毒,推測是社區接觸感染。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伊科11型病毒在5月升溫後,6月份已取代克沙奇A型成為社區陽性最多的型別。雖疫情目前上升幅度趨緩,停課班級數比上週明顯減少,但家長仍不能輕忽,估計疫情會在6月底達高峰。
疾管署防疫醫師吳佩圜表示,5歲以下幼童是腸病毒重症高風險群,家長應特別注意重症徵兆,一旦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傳染力強,且大人感染腸病毒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疏於防護而傳染給家中小孩;疾管署提醒,大人工作返家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洗手。(編輯:陳清芳)
推薦文章
-
又有新病毒?人類偏肺病毒、蘋果病、黴漿菌肺炎比一比,症狀都很像怎分辨?
-
你也會對著桌面椅子噴酒精消毒?醫曝真正關鍵「這1處」卻很多人忽略
-
為何呼吸道病毒在夏天也猖獗?非藥物介入3防線阻病毒
-
🎧|腸病毒重擊43歲爸爸:手腳水泡劇痛,痛苦經歷超出預期
-
腸病毒四月底將進入流行期,如何有效消毒與防治?高危險族群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