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擔心、絕望 孕婦最怕這個無形殺手
南投醫院身心科醫師陳恆生說,孕婦在懷孕期間及生產後面對經濟、家庭以及心理等等壓力,可能都使孕婦出現產前獲產後憂鬱症,罹患比例比想像的要普遍,任何懷孕中的婦女都有機會患上憂鬱症,未婚或單親懷孕婦女所要承受的社會壓力大,家屬應多觀察孕婦產前產後身心狀況,多給予陪伴關懷,適時協助就醫,預防憾事發生。
陳恆生醫師表示,產前(後)憂鬱症的差異不大,主要的區別在於發生時間,產前憂鬱症一般發生在分娩前,而產後憂鬱症則在生產後4到6周內,主要的情緒表現包括是擔憂、焦慮、煩惱易怒,嚴重的時候還可能悲傷絕望到想自殺,甚至是做出傷害嬰兒的行為。
由於懷孕期間荷爾蒙變化、角色轉變、照顧嬰兒的挑戰和家庭等諸多問題,陳恆生表示,在產前(後)一段時期情緒問題風險可能會較高。有醫學研究指出,有大約30%至50%的媽媽在產後都有沮喪或情緒低落的情況,這通常在產後10天之內會慢慢舒緩和消失,但有10%的媽媽這些負面情緒並未得到舒緩而使得憂鬱的症狀更嚴重和廣泛,甚至影響媽媽的精神情緒狀態、日常家庭生活、工作表現、甚至與伴侶的關係和孩子的成長等。
陳恆生說,新移民、原本已有家庭或婚姻問題、家族歷史有情緒病、之前有患過情緒病的歷史、思想負面的人、單親家庭和有生活壓力的人都是高危險群,罹患產前(後)憂鬱症,千萬不要自責或害怕,應主動告訴家人或諮詢醫生意見。治療方法包括暫時服用藥物以平衡體內情緒系統的腦部活動和心理諮商、治療以助調節及控制情緒。
推薦文章
-
DBS最愛問/巴金森病長者多 深腦刺激術有風險嗎?醫:內外專家接力把關
-
吳佳璇/迎戰焦慮世代 準備好了嗎?
-
【慢病最愛問】肺纖維化的併發症、共病還有哪些?要如何診斷、治療?
-
六年努力,rTMS能否改寫憂鬱症患者的未來? 專家解密這項技術的潛力與隱憂
-
研究建議早上9點前吃早餐 科學家稱有助降低罹患1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