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媽媽顧自家早產寶寶也茫然 半夜餵奶餵到哭
護理師小花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工作8年,接觸近500名早產兒,但她從未想過因體質關係,第二個孩子醬醬僅在腹中待短短29周就提早報到。面對僅兩杯手搖飲重的醬醬,專業知識彷彿瞬間歸零.小花只能從無法查證正確性的網路摸索,「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活在慌亂中,更在半夜餵奶餵到哭,因為醬醬吞不下去。」
小花先天子宮頸過短,早產風險極高,她為讓醬醬在肚子待久一點,不僅曾長達10天躺著安胎,連上廁所都在床上解決;更因公費安胎藥無效,只能自費買一天就要價1萬8千元的藥。她哽咽說,當時主治醫師到她的床位前告訴她,「小花夠了,把妹妹交給我們」,她選擇信任醫療團隊,生下僅1120公克的醬醬。
小花的故事在台灣並不罕見,據衛福部資料,國內每年有2萬名早產寶寶,10名新生兒中就有一名早產兒,且近幾年早產兒比例有微幅增加。醫師研判與國內晚婚、晚孕有關,且有婦科疾病,如子宮頸過短的女性更是高危險族群。所幸國內早產兒矯正照顧成熟,連懷胎不足26周的新生兒存活率都可達8成,比美國成績更好。
為了讓早產兒爸媽除到醫院諮詢專業醫護,也能有所依循「照書養」。國健署今年集結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編製圖、文、影片並茂的「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電子版(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626)。國健署長王英偉今天爆料自己也是早產兒爸爸,「還好兒子現在長得比我高大」,他了解陪伴早產兒成長過程中,避免併發症及追上同齡嬰兒,是早產兒爸媽心中的大石頭。
早產定義是懷孕周數大於20周,但小於37周。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許瓊心提醒,許多媽媽會忽視34至36周出生的晚期早產兒,不要以為這些寶寶體重足夠就代表發育沒問題,他們雖接近足月,依然較足月兒容易發生呼吸窘迫、腸胃吸收不佳,營養不良或神經發育等問題,一樣需長期追蹤觀察。
許多父母擔心早產寶寶成長追不上同齡足月兒,許瓊心解釋,矯正年齡是從寶寶原本預產期起算,以寶寶約6個月應發展至自行翻身為例,當寶寶預產期為9月1日,卻在7月1日提早出生,他應學會翻身的時間點其實是3月1日,而非1月1日,家人不必一味與其他足月兒比較,以避免不必要的焦慮。
推薦文章
-
院長talk/彰基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拯救無數早產兒生命,71歲恬淡養生遵守「2重點」
-
賈永婕與曾馨瑩提醒:新生兒如果發現呼吸不足,保握「這時間內」進行搶救!
-
新生兒死亡率與早產有關 健保給付新生兒緊急處置費/來不及長大的孩子2
-
雙胞胎比率在台已逾4%,近6成是早產兒!醫曝早產風險增加原因
-
健康永續論壇/顧弱勢母嬰 新北「愛兒包」一條龍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