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憂鬱 產前比產後更嚴重
許多人都知道產後憂鬱症,不過,婦科醫師指出,產前憂鬱比率更高、更嚴重,擔心寶寶是否健康、寶寶性別,加上頻尿、腰痠背痛、胃口改變、體型變胖等孕期諸多不適症狀,如情緒持續低落,就應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
「會不會難產?寶寶怎麼好像不動了?自己越來越肥?」台安醫院婦產科主任林珮瑩指出,晚婚晚孕,台灣高齡產率越來越多,臨床觀察,產前憂鬱比率也越來越高。
就有孕婦擔心體重過重,體型變形,產後回到職場,可能遭到同事恥笑、排擠,更害怕自己變胖變醜,另一半會在外面偷吃,這讓她情緒變差,不斷地哭泣,最後轉介至身心科,經服用抗憂鬱藥物後,才逐漸恢復正常。
「產前發生憂鬱症的比率,會比產後還高。」林珮瑩引用英國一項研究結果,女性懷孕18周時,憂鬱症比率11.8%、32周為13.5%達到最高、產後8周為9.1%、產後8個月是8.1%。
林珮瑩指出,懷孕32周生理負擔最大,情緒上的焦慮與不安也達到最高點,提醒另一半要體貼、多包容,如果發現異狀,應該尋求身心科醫師協助。儘管部分抗憂鬱藥物可能影響寶寶發育,但對於重度憂鬱孕婦來說,治療的好處仍高於可能面臨的風險。
林珮瑩說,目前仍無證據支持孕婦情緒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寶寶心智發展,但孕婦如有憂鬱症,可能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加上生活作息不正常,這些都會間接影響寶寶發育。
林珮瑩強調,在產前憂鬱的治療上,先生的參與與支持扮演重要的角色,先生應該了解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協助另一半度過艱辛難熬的階段。
如何減少產前憂鬱風險?林珮瑩建議準媽媽們,平常應多吸收相關資訊、定時產檢、和先生一起參加媽媽教室和產前運動班、勿輕信偏方時間,以及不要諱疾忌醫,有問題應該找醫師解決。
推薦文章
-
每天喝咖啡能助人長壽!專家建議「黃金攝取量」將健康效益最大化
-
院長講堂/屏東佑青醫院院長林進嘉 推廣精神健康教育 打造堅強社會安全網
-
大肚腩不只是體重增加而已 新研究顯示可能也是大腦老化跡象
-
我的早安圖/母女間的早安圖 永不凋零的玫瑰
-
人生有限且不可預測 逾10年臨終陪伴員曝最常被提起的5種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