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剖腹生產前 先看看這4點

聯合報 曾翌捷/ 高雄馨蕙馨醫院婦產科醫師

晝夜不休的努力、刻骨銘心的疼痛與此起彼落的加油聲,這場景不是最近熱烈討論的奧運現場;而是產房每天上演的劇碼。然而,就像眾多傑出選手,努力不一定帶來收穫;而自然產轉剖腹產,也就是每位產婦最害怕的「吃全餐」,是產房最讓人失望的結局之一。

全球剖腹產率1990年到2014年平均上升了12.4%,其中拉丁美洲上升19.4%、亞洲上升15.1%、北美上升10%,亞洲以每年6%速度增加位居全球最高。

國健署統計,台灣近5年剖腹產率約36至38%。相關研究也指出,剖腹產中因為產程不順,造成自然產轉剖腹產高達5成以上:原因包括產程遲滯、胎兒窘迫、及巨嬰等。根據PLoS One醫學期刊今年2月的學術論文指出,全球剖腹產率1990年到2014年平均上升了12.4%,其中拉丁美洲上升19.4%、亞洲上升15.1%、北美上升10%,亞洲以每年6%速度增加位居全球最高。與近年上升的剖腹產率相同,自然產轉剖腹產比率也逐年增加。原因分析有以下幾點:

1.高齡產婦增加

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民國104年婦女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30.6歲,與60年代相比,當時婦女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約23歲,顯示高齡產婦正快速增加。但是高齡伴隨的體能退化,及隨之增加的妊娠相關併發症,如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胎兒發育遲滯也使得剖腹產率上升。

2.新生兒出生體重增加

由於孕婦肥胖及妊娠糖尿病發生率增加,各國巨嬰發生率也在過去20年顯著上升3~5% 。而巨嬰症不但容易造成生產併發症,根據胎兒發展研究「都哈學說(DOHaD)」,新生兒出生體重與成年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及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相關,超過4000公克的巨嬰,成年後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倍。

3.胎兒監測增加

為了避免待產突發狀況,胎兒監測器幾乎是產房必備。國外研究也證實胎兒監視器有助減少新生兒的死亡率和併發症,然而胎兒監視器也會增加因胎兒窘迫而剖腹的機會81%,但對整體剖腹產率沒有影響。

4.避險考量增加

少子化的趨勢不可免。由於生育年齡延後,許多夫妻只計畫生育一到兩個寶寶。由於自然產產程較長、變數也多,為了避免意外發生,醫師與父母在面對進展不順利時,也容易做出規避風險的選擇。

經歷孕期與準媽咪的相處,婦產科醫師比任何人都清楚準媽媽對生產的期待。但是就像隨侍在選手身旁的教練,為了選手未來的運動生命,有時不得不放棄比賽;婦產科醫師在判斷剖腹產介入時,也必須以母子均安為第一考量。

看過許多產婦被告知需要進行剖腹產時所留下的眼淚,不禁讓我想起「參與比取勝更重要」這句奧運場上流傳的名言,「母子均安比生產方式更重要」,應該是所有人堅信不移的共同目標。

剖腹產 胎兒 高齡產婦 併發症 死亡率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