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天才寶寶的密碼 理性與感性的學習能力
【文/聰明寶寶】
讓寶寶同時具備理性與感性的思考,讓我們從理性的德國人性格上,學習邏輯思考能力;從感性的法國人性格上,學習藝術美學能力。
PART1 德國寶寶的理性學習邏輯思考能力
德國,這個以汽車製造、啤酒和香腸聞名世界的國家,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在世界近代史留下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德國對世界文化貢獻良多,同時也是世界文化藝術的重心之一,孕育出大量的數學家、育家、語言學家、化學家與物理學家…等多方面的頂尖專業人材。而位在不來梅的童話大道,隨格林兄弟曾經生活過的城鎮裡寫了很多家喻戶曉的故事如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小紅帽…等格林童話故事,更是伴隨世界各國築夢的孩子一路成長。
德國傑出專家
音樂家: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華格納…等
詩人:歌德、海涅、席勒
哲學家: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尼采
教育家:赫爾巴特、福祿貝爾
科學家:愛因斯坦、馬克斯‧普朗克、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等
德國的民族性是非常務實、勤勞且講究效率,加上教育及文化環境都非常優質,至今德國科學家一共獲得了超過60項諾貝爾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獎,德國擁有最頂尖的技術,是飛彈、火箭的發源地以及現代電腦技術的創始人─馮‧諾依曼的祖國,同時有世界領先的機械工業、光學工業、化工以及汽車、飛機、太空、潛艇等製造業。
談到德國文化就不得不了解它們獨特的邏輯思考訓練,邏輯是生活智慧的起源。當我們進行思考或表達思想時,都會不自覺地用邏輯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邏輯更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存在的一種方式。在德國幼兒的思考學習,有一套有系統且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
第一階段:建立正確清楚的認知
基礎的認知為認識萬事萬物形成的基本元素是什麼?從顏色、形狀、空間、數量大小等等概念去了解。0~2歲以前大小肌肉尚未健全,只能透過視覺及聽覺來接受訊息,所以這個時期的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階段透過閃卡及方位觀察來訓練孩子的基本視覺追蹤能力,訓練幼兒眼球靈活運轉,為觀察力奠定良好的基礎。加強運用生活中的題材來學習將概念實體化。常見德國寶寶在爬行階段,父母讓他們自由地在地上、在草地上、在公園、在安全的公開場所爬行,這些開放的經驗都是在讓孩子摸索中,建立正確的認知。
第二階段:基礎認知概念與動手操作
當孩子有了基礎概念、進行下一階段,要幫助孩子去理解事物、引導他們分辨事物的異同、透過個各種圖卡,逐步教導孩子去分類、分析物件的功能。把概念轉換成故事情境的題目,來驗證與反覆練習,以確認所學習的概念是否了解?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與日常活動發生的行為事件,轉換為多元性的主題故事,讓孩子身歷其境般地學習。值得提起的是、在此階段也將手眼協調的能力與思考能力同時運用。
對一個跌倒了淚眼汪汪透露求助眼神的德國寶寶,父母的回答是:「接下來該怎麼辦?」當寶寶明瞭哭泣無效時總會收起淚水進行下一步的探索。所以仔細觀察德國的幼兒童書皆強調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懂得自我找尋問題並能自己找岀正確的答案。這不僅降低孩子的學習挫折,也協助父母與老師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在這過程中,孩子也能在嘗試中自我修正。這與台灣教育強調對與錯的思考系統大不相同,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正確地思考?
第三階段:認知進階概念深度延伸
隨著孩子生活經驗的增加、當孩子熟悉了概念開始慢慢縮小其學習範圍、開始進入單獨概念做深度學習。孩子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認知延伸至環境、器具、設備的應用。強調概念的記憶與運用操作的時間和難度也增加。同時學習也進入了更抽象化,單一物件觀察也增加到三個物件,物體的辨識也開始轉為如何應用?生活的素材也轉為更有趣、經由巧思的變化做出不同的題材訓練其創造、組織、及想像力引導激發更多的創新變化及豐富有趣的思維。
第四階段:認知概念遊戲化互動化
將前三階段孩子不理解的概念遊戲化,透過遊戲幫助孩子對概念的理解。透過圖片幫助孩子將概念做步驟分解,充分達到理解狀態。透過各種動手操作的玩具,豐富幼兒感官經驗,加上圖卡的分解與組織,幫助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邏輯方式,尋找各類情節之間的因果關係。孩子勢必在遊戲中會遇到問題與挫折,面對幾次挫折後,孩子會慢慢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同時邏輯思維的流暢度就會增加。並且會自行找出合理的邏輯方式將想像力轉換為合理的思考步驟成為創造。
德國的寶寶從小就接受這樣簡單、豐富、有趣循序漸進的邏輯思考訓練,或許不能稱之為訓練這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理性的德國寶寶是在不知不覺中孕育而成。
PART2思考 遊戲 創造 在手腦間運用創造力
「遊戲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一直是德國奉為圭臬的教育準則,他們不主張訓練,訓練會造成壓力。父母反覆播放電視或電腦畫面會錯過了真正重要的學習___──遊戲。
對所有的孩子而言遊戲活動是一種必需品,它是連結學習和發展領域的促進者,且反映孩子們在生活上社會上和環境上的具體縮影。他們認為缺少遊戲活動就如同是阻礙孩子們的生理發展和創造力想像力的發揮。德國人的著名諺語「遊戲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人真實的樣子」。從0~99歲幾乎都有他們可以自行操作又兼具團體互動的遊戲。從一個人玩獨自探索,到兩個人玩;從父母陪伴,再到大家一起玩的團體遊戲。幾乎都融合了生活與教育。在遊戲中把德國舉世公認的十大智能之教育理念精神置入其中教育是讓孩子用玩而不是教的學習。
十大智能包含:
1.認知能力:認識基本的顏色、形狀、數量、大小與生活常規、兒童常識、社會行為的能力。
2.觀察能力:從數量、方向、形狀與人事物中,能夠快速察知分辨外在細微變化的敏感能力。
3.記憶能力:可分為圖像記憶瞬間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提升記憶技巧與注意力。
4.語言能力:能清楚了解外在人事物現象,以及表達內心想法精確度與熟練度。5.數的能力:數與量、加減運算、長寬、高矮能清楚分辨理解數字對數字的位置及變化能敏銳感知的能力。
6.空間能力:對方位、點線面、反射方向、角度、形體位置及空間結構的清楚感知辨識與敏感的程度。
7.推理能力:從已知的線索條件去尋找相同性、差異性、類似性分析理解找到正確答案的能力。
8.組織能力:從具體事物、圖型、結構中找出具體的關聯性並組合出其先後順序培養對週遭事件的組織能力。
9.邏輯能力:從認知分析辨識判斷理解…相關序列及前後順序中建立因果概念。
10.創造能力:將知識結合組織思考與想像力應用在外在事物上,來解決問題及創物品與生活的能力。
教材玩具刺激發展
在遊戲中寶寶隨心所欲的發揮想像力,只需運用合適的玩具與教材就可以創造任何假想的劇情、場景、角色孩子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玩法、獨特的玩法將來遇到問題孩子自然會去思索如何想辦法,去面對自己人生的問題。在使用上具創造性的教材玩具德國將它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可能是兒童自由發覺,也就是和玩具或教材自然接觸。
第二個階段則是依據兒童年齡層的不同,給些難易不同的任務讓兒童來完成。
例如:有些圖卡式的操作型玩具、可將圖卡獨立當成刺激寶寶視覺發展的煤介,也可以做不同的拆解組合、運用想像力組織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當然顏色造型都必須相當有吸引力,畫面與圖像也得配合日常生活與美感幼兒才會主動接近這個教材玩具。
另外在西方教育中「hand-on learning」自己動手學習的精神,在德國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他們更是落實在家庭中。八歲以上的兒童必須負責簡單的家物如掃地洗碗洗衣服等等。八到十二歲則需做草坪的清理與除草等較為複雜的家務。而遊戲性的教材也將讓孩子自己動手做的元素置入其中,常見兩三歲的德國寶寶專注的目光、用精巧的手指移動手中的卡片自行探索書中的答案,媽媽在旁處理己的家務。在遊戲世界中他們不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種二元對立決對的答案。只提供吸引孩子目光的教材、書本、玩具讓孩子自行發現答案,並能「自我糾正」。迦納博士所提倡的八大智慧中其中最難透過父母啟發的「內省智慧」也就是「對自己的動機、情緒、行為能自己覺察並修正的能力」在德國他們透過遊戲的設計內化在孩子的心中。更重要的是在做的過成中懂的如何思考,透過錯誤能再次思考好讓他們在未來懂得面對多變的人生。
PART3 法國寶寶的感性學習藝術美學能力
在西方人的眼中,「找同事要找德國人因為他們聰明、認真、工作效率高」;「交朋友要找法國人因為他們浪漫、優雅、懂得生活藝術」
法國藝術人文與科技大國,他們對於藝術美學的教育,源於家庭與充滿視覺藝術的公共空間。法國寶寶從生活裡的食衣住行根植美學細胞,例如:在幼稚園聖誕晚會中的重頭好戲必定是〝變裝〞這些三到六歲的小朋有友們男的扮演衣冠楚楚的王公貴族、全套武裝的亞瑟王、或者是英姿煥發、手持三色旗英挺地走進晚會的拿破崙。女生更是個個身穿宮廷服裝、精緻的臉裝、手持折扇、華麗的服飾、精巧的面具、各各都是法國著名人物,他們用服飾去品嚐自己的文化、也從中學習色彩與幾何的運用。
在藝術館老師帶帶領一群五六歲的小朋友認識名作,不教色彩、不傳述理論知識。在馬諦斯著名的〝舞蹈〞前用肢體去模仿五個人物的姿勢與動作,小朋有必定個個人仰馬翻東倒西歪。當然小朋友無法真正從肢體中做到這些姿勢,但也因為無法達成而讓小朋友感受到藝術的力量,在現實與非現實間的距離中去啟發小朋友創造的渴望。藝術本是一種〝自我表達〞的衝動,而教育該做的不也只是燃起這火苗,讓孩子成為獨特又協調的個體。在幼稚園的數學教育裡他們不企圖地去讓小朋友學會數字的加減四則運算的練習。
法國有一套稱為「前數學」(Pre-Mathmatics)的遊戲,設計者是一位在法國師範大學任教的數學教授,他的設計概念是把問題交給幼兒,讓幼兒自己解決。這是一種多樣性的教材,不只是一個問題跟著一個答案,而是設計很多問題,幼兒也可以在設計的框架中去解決問題,而且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這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當他們進行學習數字的遊戲,對外人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遊戲,但瞭解構想的人就知道,事實上好像已經寫好劇本讓幼兒扮演各種角色創造、各種生活情境,引發幼兒的思考能力。
無論是數字、分類、空間、幾何這些對幼兒來說似乎難以理解的抽像概念,透過深厚的藝術美學文化用圖畫去開發幼兒的感受力,進而產生想像力什麼是三角形?什麼是四方形?在畫作中先會看會玩看見生活裡的元素,能沉浸在圖畫的故事裡,再將形狀的特性與應用引領幼兒思考。一次烹飪課除了做學習他們獨特的飲食文化、也讓幼兒去分辨食物的特性、顏色、形狀、大小,及器具的材質與作用加上色彩的組合與搭配。這是分類的概念、是數學的領域、也是藝術生活的文化。在這種環境裏成長的寶寶難怪有這麼多的米其林主廚。比起台灣寶寶學習數學面對的枯燥與乏味真有天嚷之別。是啊!如果能把數學玩的美美的多好!
如何讓寶寶愛上數學
如何能使寶寶喜歡上數學並享受數學帶給人的便利性呢?爸媽需要做的是盡可能用孩子喜愛聽故事、玩遊戲的天性、將數學概念生活化,並減少刻板的僵化的數字學習。當然、爸媽本身也要重新和寶寶一起學習表達自己對數字與思考的興趣,現在來和你分享五種讓寶寶愛上數學的訣竅
一、從生活中感受數學
讓寶寶知道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是被人如何使用?讓孩子明白數字的重要性、當爸媽打電話時可以請寶寶想想如果不認識數字怎麼撥打電話?去麥當勞用餐問問寶寶如果沒有數字該如何點餐?開車的時候和寶寶一起討論要是無法分辨上下左右、東西南北該如何到達目地?這些問題都可以直接地讓寶寶感受到數學與生活間的密切關係,及馬上發現自己是生活在一個數學的世界裡。接著去思考面對這些情境發生時該如何解決問題?引發多元的思考能力。
二、擴大數學的領域
愛畫畫的寶寶可以從幾何圖形認識數學,從寶寶對圖形的敏感度去聯想、生活中有那些具體的事物是由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等形狀所組合。喜愛戶外活動、冒險性強的寶寶可以在外出時和他一起討論,路旁指標的指引、上下左右的關係。經過遂道時可讓寶寶觀察隧道口的數字與距離的長短關係。到動物園大型遊樂園時、可藉由導引手冊和寶寶討論東西南北的方位認知。
喜愛大自然的寶寶可以讓他觀察樹葉顏色的變化與春夏秋冬的關係,去注意自然界的循環模式。記得女兒兩歲半的時後,我問她樹葉是什麼顏色?她依故事書裡的認知毫不由豫地回答我〝綠色的〞我請她去看看窗外的山景,那時已是秋末的季節,她看完跑回來告訴我:媽咪,樹葉有時候是綠色、有時候是橘色、有時候樹葉也會不見了。數學本是在大自然裡能看見的一種規律循環模式。
三、將數學遊戲化
可利用一些數學繪本,藉由繪本裡的主角讓寶寶產生認同感。從繪本創造的情境中去感受、去思考,如果我是主角,遇到這些問題時我該怎麼辦?去提升寶寶解決問題的能力。畢竟,寶寶的生活經驗有限。但透過故事內容可以引導寶寶在過程中去推理、思考、訓練邏輯。平時去超級市場時,賣場裡的陳列擺設、分類清晰:有蔬菜區、水果區、糖果區,爸媽可拿出一顆蘋果、或寶寶常吃的餅乾,請寶寶物歸原處。若能正確地歸位,就可得到該項物品。
藉由實際的環境、加強寶寶對分類概念的理解,分類是加減乘除的基礎。爸媽在幼兒期可利用各種生活情境去強化分類的概念。例如:摺疊衣物時從簡單的衣服褲子如何區分?慢慢地加上顏色相同的衣物如何區分?冬天夏天爸爸媽媽的衣物各放在那一個櫃子?結合生活中各種情境與提出問題,這些生活情境與實用性,能真正讓寶寶體驗數學,是每日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提供可具體的操作教具
對寶寶而言要進入抽象化的數學概念,需要具體的物品讓他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可以數算,尤其學齡前的孩子,更需要雙手的觸摸經驗,用觸覺增進寶寶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時透過操作的活動中,引發寶寶對數學學習的高度興趣,與啟發寶寶靈活又多元的思考,把直覺想法與實物及具體經驗結合。無論是家裡的生活用品,或各類的撲克牌、紙牌遊戲與幾何積木、幾何拼圖,都是適合學習數學的好幫手。爸媽不妨利用假日或平時家庭娛樂時間將這些遊戲帶入寶寶的生活中,一起玩遊戲,不僅玩數學,也增進親子互動的品質,也讓寶寶有美好的數學記憶。
五、讓數學感性化
寶寶對事物的喜好除了天生的氣質屬性,一部份也來自於爸媽傳達的語氣、情緒及經驗影響,所以本身您若是感性大於理性,或也覺得數學很枯燥的媽媽。不妨先透過圖文優美、語句流暢、且充滿想像空間的數學繪本與寶寶一起欣賞,透過繪本的敘述,常用的數學字眼,如:「加的概念」有變多了、一共有幾個、增加了…等。「減的概念」有不見了、消失了、被拿走…等,這些都有助於寶寶對抽象符號加減的瞭解,與日後數學應用題的解題。
另外,挑選一些帶有數字的童詩、讓寶寶瞭解數學不光只有解題數算,在感性的童詩裡也能看到數學的影子。唱歌童謠的旋律裡,音符的變化也蘊含數學之美。夜晚和寶寶數星星、觀察月亮變化與日曆的關係,或一起研究101的建築奧妙。這些都能讓數學增添更多感性面貌,爸媽可從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和寶寶一起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