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乳恐致癌?醫學會請愛美女性別過驚慌
立委林淑芬與台灣女人連線日前召開記者會指出,使用絨毛型矽膠乳房植入物恐增加罹患分化不良性大細胞淋巴瘤(BIA- ALCL)風險。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發新聞稿表示,該淋巴瘤非乳癌且發生率低,據文獻報告,台灣、東亞及東南亞均未有確診案例出現,愛美女性不必過於驚慌。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國輝指出,乳房植入物相關的分化不良性大細胞淋巴瘤,屬於罕見的T細胞淋巴瘤,目前被發現在義乳周圍的「莢膜」中。它非乳腺組織的癌症,發生率約二萬五至三萬分之一。
若罹患分化不良性大細胞淋巴瘤,症狀為延遲的血清腫,也就是隆乳多年後發生單側或雙側莢膜內積水,乳房會逐漸腫大。治療上,除了要進行雙側莢膜全切除及移除植入物,還要照會乳房外科及腫瘤科醫師,大多數人能完全治癒。
不過,莢膜若沒切除完全,有可能增加疾病復發率、降低生存率。
楊國輝表示,截至去年9月,全世界發現457件相關案例,記錄植入物類型的有334例,其中310例為「絨毛面」義乳,「光滑面」義乳只占少數。據文獻報告,台灣、東亞及東南亞目前均尚未有確診案例出現。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蔡豐州及台北醫學大學腫瘤科教授戴承正皆說,腫瘤生成多和環境刺激有關,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的報告就有強調,大細胞淋巴瘤不能和乳房植入物畫上等號,相關證據有待驗證。
更何況,此植入物相關的淋巴瘤發生率極低,相較目前台灣乳癌發生率每十萬人口有69.1人罹患乳癌還要少得多。
至於已經接受隆乳手術,尤其是植入絨毛面義乳的患者,未來需要把義乳取出嗎?台大醫學院臨床副教授鄭乃禎建議,分化不良性大細胞淋巴瘤發生率極低,大可不必預防性取出義乳,但應定期追蹤。
倘若手術部位完全癒合後,若乳房出現疼痛、腫塊、腫大或不對稱等相關症狀,應儘快尋求醫師評估及診斷。此外,也建議女性在植入義乳前向醫師詢問相關衛教資料,充分了解不同類型植入物的優點及風險。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秘書長、高雄長庚整形外科主任林燦勳呼籲,患者隆乳應慎選醫師,術後也須定期回診檢查。
推薦文章
-
一句「他在等你們!」的體悟:醫病關係也可以是情感連結 真心陪伴才能彌補生命缺口
-
體重減輕多少不正常?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當心可能是這十種疾病!
-
慢病主題館【體重減輕】「我沒減肥,但怎麼體重一直掉?」體重異常減輕要注意!
-
林靜芸/男女平權改寫了隆乳的歷史
-
別漠視心理腫瘤 家人互動是抗癌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