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氣喘/春夏調理氣喘 減少秋冬急性發作

聯合報 記者黃惠群/報導
著重日常生活調理,可減少氣喘急性發作。圖/123RF

氣喘可能因為環境誘發,除尋求西醫治療,中醫也有很多方法。中醫師指出,秋冬好發氣喘,應於春夏季及早宣肺、健脾及補腎,預防秋冬氣喘發作。全年都可以從事游泳、爬山、慢跑、氣功、打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訓練肺氣,提升身體免疫力。

內外三原因,環境不佳、作息不當都會引發氣喘。

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中醫診斷氣喘原因主要從三個角度切入,分別為「內因」、「外因」以及「不內外因」。人有五臟六腑,肝、心、脾、肺、腎五臟中,脾、肺、腎是影響氣喘的主要臟器,處理體內「水」的調控。通常幼兒器官發展尚未完全、臟器嬌弱,體質弱者可能引發氣喘,是為誘發氣喘的「內因」。

「外因」指外界環境的變化,瞿瑞瑩說,通常在季節轉換時,如春秋兩季日夜溫差大,或是進出冷氣房寒熱溫差,以及濕度變化,或是流行的細菌或病毒等,都有可能誘發氣喘。「不內外因」主要是生活作息不當,飲食不規律、長期營養不良、暴飲暴食等,都可能導致肺脾氣虛,成人如生活勞累、壓力大,都是容易誘發氣喘的常見因素。

急性期找西醫效果快,緩解期找中醫,分體質調理。

以中醫角度,會將氣喘分為急性期、緩解期。急性期是指患者氣喘正在發作的階段,相對較危急,瞿瑞瑩表示,「主要是要盡速讓患者症狀緩解下來,保命要緊。」此時,西醫可以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舒緩痙攣的平滑肌,效果好又快;若在中醫門診,則立即請患者服藥、針灸以宣肺納氣。她說,「急性期不要拘泥看中醫或西醫,先舒緩氣喘症狀要緊。」

急性期治療方式不同,中醫會根據寒性、熱性體質做調整。瞿瑞瑩表示,寒性體質多怕冷,痰是清稀的白色,急性期救治要「溫肺散寒」,可飲用麻黃湯、小青龍湯,或是透過針灸風池穴、風門穴、肺俞穴等三個穴位,臨床上會覺得可以大口大口吸氣,是以「溫肺平喘」。

瞿瑞瑩說,熱性體質患者體溫較高、呼吸聲較大聲,臉會漲紅,易喘、咳、胸悶、口乾舌燥,或是痰呈現黃黏狀,急性期應「清肺化痰」,可喝定喘湯、針灸風池穴、封門穴、尺澤穴、合谷穴等,以達「瀉熱平喘」作用。

著重日常生活調理,照護得宜,減少急性發作。

氣喘急性發作,使用西醫類固醇快速且效果佳,那中醫治療氣喘的優勢在哪?瞿瑞瑩說,中醫可依據不同寒熱體質做調整,特別在「緩解期」,著重日常生活調理。緩解期照護得宜,可減少急性發作的頻率,即便天氣變化,氣喘患者也能與常人無異,是中醫的特點。

氣喘患者常見肺氣虛與脾氣虛。瞿瑞瑩說,「肺氣虛」者通常怕冷,講話聲音小且容易沒氣、呼吸短促,反覆感冒難根治,這時要「補益肺氣」,強化呼吸道的功能,可搭配桂枝湯、玉屏風散,建構預防感冒的衛氣,就較不會反覆感冒、誘發氣喘。

一般人可能因為勞累、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等,導致代謝失常,廢物留在身體裡,宿便多、肚子脹、變胖。瞿瑞瑩說,像這樣「脾氣虛」者腸胃功能較差,通常咳嗽有痰、身體濕氣重、消化不良、食欲不好,會有排便軟又易黏馬桶的便溏(大便稀軟)現象,這時要「健脾化痰」,可服用四君子湯、平胃散,幫助身體「排濕」,進而恢復腸胃正常運作。

中醫氣喘保養建議

氣喘患者如何「強健體魄」?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說,秋冬氣喘較易發作,鑑於「冬病夏治」的預防醫學概念,建議提早調整體質,在春、夏季時健脾、補腎,秋天宣肺,預防秋冬氣喘發作。

1. 氣喘運動333,四季皆可做。

一般民眾常認為運動恐誘發氣喘,不敢運動,但柯富揚強調,多運動其實可以補「中氣」,提升免疫功能,還可以補「衛氣」,就如同身體外面有一層防護罩,協助預防感冒。

柯富揚建議,一年四季可以游泳、爬山、慢跑、氣功、打太極拳、八段錦等,小朋友也可以一起參與,藉此訓練肺氣,但要掌握「氣喘運動333」原則,每個禮拜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心跳數需達到130以上。

2. 寒喘體質怕風,注意頭頸保暖。

瞿瑞瑩則提醒,「寒喘體質」患者可能「有風就喘起來」,季節變化時更應注意保暖,口罩、圍巾、帽子都是必要的,尤需避免脖子受涼。遇空氣品質差、毛料過敏或塵蟎,都會加重氣喘發作機率。

3. 熱喘體質忌熬夜、刺激性食物。

109年各月份氣喘病人門診及住院情形 製表/元氣周報

「熱喘體質」要避免加重身體熱性,除不要熬夜、喝酒,也不要吃烤炸、油膩、過辣的食物。

氣喘 健保大數據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