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虧、敗腎」中醫並無記載!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很多民眾誤以為男性腎虧、敗腎等是中醫說法,中西醫師廖桂聲強調,中醫文獻中沒有所謂腎虧、敗腎等字眼,正確說法為「腎虛」。
廖桂聲醫師指出,中醫在病理上常用的術語為「腎虛」而不是腎虧、敗腎,請民眾不要誤解,且中醫所說的腎和西醫所稱的腎不太一樣,雖然名詞相同,但中醫的腎不只是代表腎的實質器官,也是人體一部份功能的總稱,大約相當於西醫的泌尿、內分泌、生殖系統、部分神經系統功能等,也跟代謝、呼吸、骨骼有關。
廖桂聲醫師進一步指出,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能夠促進人體生長發育,這個作用就叫做「命門」,又稱為腎陽或元陽;腎主水液,可維持人體內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中醫說的「腎虛」又可分為腎陽虛、腎陰虛兩種。
腎陽虛代表一個人的腎氣不足,患者通常會出現精神疲勞、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頻數等症狀,也可能會出現男性陽萎、早洩,或是女性宮寒不孕等生殖能力衰退的病變;腎陰虛代表人體內腎精虧損的情形,患者通常會出現頭暈目眩、腰膝痠軟無力、健忘、睡不著等腎陰不足的症狀,也可能出現潮熱盜汗、頭暈耳鳴、男性遺精或女性多夢等虛火妄動的病變。
傳統中醫認為,腎氣盛衰可以妥善調節,調得好老當益壯,沒有適當調節,步入中年後就會出現腎氣漸衰甚至未老先衰。
推薦文章
-
針灸、拿藥只能二選一? 健保署:均有健保給付、違者開罰
-
中醫大附醫攜手台灣世界展望會,推動「Water to Kids」水資源展 衍生企業齊心響應 擴大醫療永續影響力
-
超慢跑也可治皮膚問題?中醫教4招調體質 改善反覆紅疹、皮膚癢
-
中醫「背俞穴滑罐法」促進腦氣血循環 輔助防失智
-
🎧|端午後百毒月來襲!中醫授5大趨吉避凶之道,提升防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