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打療法/打到腫痛 傷身非排毒
【聯合報╱陳潮宗/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近來流行「拍打療法」,從電視節目傳播、民間團體推行到出版書籍宣傳,蔚為風潮,廣受議論。
中醫的確有「不通則痛,通則不痛」的說法,會痛表示有病灶。但強力拍打到整個皮膚紅腫、熱痛,就代表皮膚已經有「人為的發炎」現象,並非所謂的「排毒」。
一般來說,出痧是透過輔助器具或用手,逼出身體裡的寒濕之氣,刮痧就是透過刮的動作,刺激身體經絡,傳到大腦,釋放「腦內啡」,腦內啡具有止痛的作用。其實出痧就是瘀青,就是微血管破裂出血,只是說法不同。
身體瘀青、紅腫、發炎會刺激人體淋巴機轉,啟動防衛系統,體內的嗜中性白血球會顯得興奮,以保護因拍打過度導致的皮膚發炎狀況。
拍打後身體出現的顆粒是身體啟動防衛機制的淋巴球,只是狀似解毒、免疫力增強,其實是身體防衛反應。
就像坊間有人局部拔罐,然後破皮,卻宣稱拔骨刺原理一樣,並沒有真正解決病因,只是損傷表皮肌膚,反而有可能對貧血、不易凝血、長期睡眠不足、容易感冒或虛寒體質等體質虛弱的人,造成傷害。
中醫本來就有針對經絡區進行適度按摩的療法,給與輕柔適當的力量才是正確的,人如花草,不能暴力對待。如果拍打範圍過廣、拍的全身瘀血,更可能造成身體疲勞,甚至出現肌肉纖維化的情形,養生反而變傷身。
中醫說「多針必傷氣」,說明太過頻繁的針灸反而會損害身體。同理,密集而連續的拍打更是嚴重的傷害氣血;大力拍打有可能會造成皮膚細菌感染,甚至引發細胞壞死,完全違反生理原則,這樣的行為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提醒民眾每個保健法都該適當,並依自己的身體狀況調整,而不是一昧的跟流行!
推薦文章
-
流感重症4大警訊 掌握黃金就醫時間
-
小S證實大S死訊,流感併發肺炎逝!我得的是感冒還是流感?4大指標教分辨 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
穿高領毛衣不好看怎修飾?造型師提供2具體技巧:方法意外簡單
-
過年期間就醫 輕症別直奔急診
-
感冒高危險期 優先保暖「2個部位」提升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