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胖 晚年恐病態胖
【聯合晚報╱黃玉芳】
一項刊登在美國預防醫學期刊上的研究顯示,別以為年輕時胖不是胖,年輕時肥胖,晚年造成病態性肥胖的風險較高。美國一項研究發現,若25歲左右時體重肥胖,晚年比較可能出現病態性肥胖,女性比男性更加明顯。
這項研究檢視1999至2010年間,美國全國健康營養研究調查資料,發現男性在25歲時肥胖,35歲後出現病態性肥胖(BMI超過40)的機率,估計為23%。但25歲體重正常的男人,35歲後病態性肥胖的機率,僅1.1%,25歲體胖的男性,在35歲後肥胖的比率,比體重正常男性高約20倍。
這項研究更發現,若女性25歲時肥胖,35 歲後肥胖機率激增至46.9%。體重正常的25歲女性,35歲後病態性肥胖的機率為4.8%。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陶德(Jennifer Dowd)表示,研究顯示,年輕時肥胖,晚年超重的風險較高。但當前的體重才會影響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因此無論何時開始減重,都有助降低罹病風險。
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表示,過了25歲後,人體的新陳代謝就開始走下坡,基礎代謝率每年下降1%,除非刻意做足夠運動,肌肉量也會慢慢流失,比較容易發福。
過去的研究也發現,人類嬰兒兩歲時的體重,可以預測小學入學時的體重,小學生肥胖,成年後肥胖的機率高達五成。國中時肥胖,成人時肥胖的機率更高達七、八成,主要是因為肥胖來自錯誤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若生活、飲食習慣定型,體重也容易節節高升。
蕭敦仁表示,要維持健康的體態,應該從小就開始,最好能從媽媽肚子裡做起。
推薦文章
-
最新台灣糖尿病年鑑曝「40歲以下發生率增25%」 專家倡議全民減糖
-
糖胖症藏致命危機 要防心腎共病風險
-
上班族沒碰飲料、蛋糕血糖竟爆表 醫揭2習慣恐糖尿病上身
-
糖尿病男為控病情「晚餐後超認真散步」走一周差點截肢!醫揭飯後運動5原則
-
不只甜食會讓血糖飆升 6種常見鹹食也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