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腫 穴位針灸有助代謝水分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下肢水腫問題可配合穴位針灸調理。中醫師陳曉鈞表示,針灸方式可採用包括瀉法、灸法等手法,幫助水份順利的代謝,臟腑避免水份積滯,造成下肢水腫現象。可針對水濕浸漬型、濕熱壅結、腎虛水泛以及氣虛血瘀型,四類的問題症狀、體質表現,加以改善。
中醫師陳曉鈞表示,下肢水腫針灸治療,辨證體質、症狀取適合的穴位調理。若出現全身水腫,小便短少,身困重,胸悶、消化差、出現噁心感,舌苔白膩,脈沈緩;多屬於「水濕浸漬型」問題,治療可從燥濕利水、行氣健脾著手,針灸穴位可取脾俞、三焦俞、膀胱俞、陰陵泉穴,採平補平瀉法。
患者出現全身浮腫,皮膚緊繃,胸腹痞悶,煩熱口渴、尿短赤,大便秘,苔黃膩,脈沈數;多屬於濕熱壅結型,治療應著手袪濕熱,針灸可取水分、氣海、三焦俞、合谷、三陰交穴,採瀉法。
患者若出現面浮身腫,腰以下腫甚,心悸氣短,腰痛酸重,尿少,四肢厥冷、神疲、面色灰滯,舌淡胖苔白,脈沈遲;多屬於腎虛水泛型問題,應著手在溫腎散寒,化氣行水,針灸可採用補法、灸法方式。
推薦文章
-
防夏天腳臭濕疹 注意飲食、足浴、清潔
-
夏天熱到爆「仍需要保暖」健康飲食專家教2習慣避免內臟著涼
-
濕熱胃口不佳損脾胃 中醫師推四神湯食補
-
降火氣、防中暑 營養師推薦夏季最佳消暑5食物
-
院長講堂/新竹馬偕兒童醫院院長楊俊仁 從診間到戰火前線 不忘醫療傳承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