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含黃麴毒素食物會怎樣?黃麴毒素是如何產生及預防方法?
食物安全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然而一些肉眼看不到的黴菌可能潛在其中,對人體長期健康造成影響,其中黃麴毒素屢屢出現在新聞版面上,例如近期新竹知名品牌「福源花生醬」就發生驗出含有黃麴毒素超標事件,到底黃麴毒素是什麼?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黃麴毒素吃到會怎樣?黃麴毒素又該怎麼預防?
黃麴毒素是什麼?
黴菌毒素是由某些類型的黴菌自然產生的有毒化合物。能夠產生黴菌毒素的黴菌生長在許多食物上,例如穀物、乾果、堅果和香料。黴菌生長可能發生在收穫前或收穫後、儲存期間、食物本身/內部,通常在溫暖、潮濕和潮濕的條件下。大多數黴菌毒素化學性質穩定,可以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倖存下來。
黃麴毒素是毒性最強的黴菌毒素之一,由生長在土壤、腐爛植被、乾草和穀物中的某些黴菌(黃麴菌和寄生麴菌)產生。
大劑量的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通常會損害肝臟,進而危及生命。黃麴毒素也被證明具有基因毒性,這意味著它們會損害DNA並導致動物癌症,也有證據顯示它們會導致人類肝癌。
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
黃麴菌、寄生麴菌的孢子能透過空氣、風力、水流、人和動物等方式來傳播。當環境溫度30至38°C、相對溼度80%以上,或穀物飼料水分超過15%以上時,黃麴菌容易大量滋生並產生黃麴毒素。
市售的花生粉、花生糖是最容易發現有黃麴毒素超標的食品,很大的因素就是台灣的氣候高溫潮濕,適合黃麴菌生長而導致。其他容易受黃麴毒素影響的食物還包括五穀雜糧、堅果類、豆類、奶類、南北乾貨類、醃漬類罐頭食品、地瓜粉、麵粉及咖啡豆等食材,甚至中藥材也曾有遭受波及。若沒有真空包裝或開封後沒放入冰箱保存封好,都難逃黃麴毒素生長的汙染。
除此之外,以受汙染的玉米、五穀雜糧作為飼料,餵食雞、鴨、魚、牛、豬,其內臟也含有較高的黃麴毒素存在,可能導致間接攝入黃麴毒素而不自知,對健康產生威脅。甚至連乳製品中也有黃麴毒素,毒性雖較弱,但長期食用含過量黃麴毒素之乳製品,例如牛奶、起司、加工乳酪,還是會造成肝臟損傷而影響對營養之吸收和代謝。
然而黃麴毒素十分耐高溫,需加熱至260°C以上才可被破壞,難以一般的水煮、火炒、炊煮等烹煮方式去除,這也是黃麴毒素最需要注意的地方。
吃到黃麴毒素有哪些症狀?
吃過量被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會導致慢性及急性病變,主要的病徵包括:
.慢性:導致細胞受損、畸胎及突變甚至致癌反應。.急性:嘔吐、腹痛、肺水腫、痙攣、昏迷、胰臟充血或肝、腎、心衰竭或腦水腫甚至死亡。
黃麴毒素的毒性作用還會影響免疫系統,使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感染,且不易殺死腫瘤細胞。長期食用易導致肝細胞突變,造成肝癌的發生,尤其會使長期飲酒者、B型、C型肝炎患者及帶原者罹癌的風險增高。
能從外觀判斷有無黃麴毒素汙染嗎?
事實上,食物是否受黃麴毒素汙染無法以肉眼觀察到,最多只能判斷有無發霉現象產生,但無法辨識有無毒素的產生。一般來說,若發現食物有發黴、蟲咬痕跡、吃起來苦苦或食物變色的情況,最好不要食用以策安全。
另外,富含油脂的花生偶爾會有油耗味產生,可能被與黃麴毒素產生聯想,但油耗味與黃麴毒素產生完全是兩回事。油耗味為花生所含油脂長期接觸氧氣,產生氧化之自然現象,只要是富含油脂的食品超過儲存期限都會產生此現象,但由於油脂氧化過程常伴隨自由基及過氧化物產生,仍然會增加人體健康負擔,因此仍然建議購買產品時宜先確認其保存期限,並於開封後儘快吃完。
如何預防黃麴毒素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產生黴菌毒素的黴菌可以在各種不同的作物和食品上生長,並且可以深入食品內部,而不僅僅是在表面生長。黴菌通常不會在適當乾燥和儲存的食品中生長,因此有效乾燥商品並保持乾燥狀態或適當儲存是防止黴菌生長和黴菌毒素產生的有效措施。
為了盡量減少黴菌毒素對健康的風險,WHO建議:
.檢查經常受黃麴毒素汙染的全穀物(特別是玉米、高粱、小麥、稻米)、乾無花果和堅果(如花生、開心果、杏仁、核桃、椰子、巴西堅果和榛果)是否有黴菌,並丟棄任何看起來發黴、變色或乾癟。.避免在乾燥前、乾燥過程中以及儲存過程中對穀物造成損壞,因為損壞的穀物更容易受到黴菌的侵襲,從而受到黴菌毒素污染。
.盡可能購買新鮮的穀物和堅果。
.確保食物存放得當-避免昆蟲、乾燥且溫度不要太高。
.食品在使用前不要長時間保存。
.確保飲食多樣化—這不僅有助於減少黴菌毒素的暴露,還可以改善營養。
【資料來源】
推薦文章
-
「1飲食習慣」恐害你得脂肪肝!類黃酮食物助消脂肪肝 蘋果與茶效果最顯著
-
「先生抽菸、太太罹肺癌...」!蘇一峰建議一般人何時該做檢查 2類人可免費篩檢
-
許金川/脂肪肝、酒精肝、BC肝、黑心肝 你是哪一種?
-
避免血管彈性變差,營養師忠告「飲食3大重點」! 尤其1健康食物千萬別卯起來吃
-
咳嗽原因百百種,最怕肺有事!肺部保養避這些環境汙染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