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男下巴鬆頸變粗 就醫發現晚期頭頸癌
50歲陳先生下巴鬆弛,頸部變粗,宛如厚厚一塊豬頭皮肉,原以為是中年發福,但日前摸到硬塊,就醫確診為晚期頭頸癌,轉移到肺部等器官。新光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賴泓誌表示,臨床上接觸許多男性患者因接觸菸酒檳榔等致癌物質,造成頭頸部位上皮細胞癌變。
根據105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頭頸癌罹病數逾萬人,人數直追十大癌症第四名肝癌人數。與西方國家相較,台灣頭頸癌患者年齡相對年輕。
頭頸癌早期症狀難察 晚期傳統治療反應差
早期頭頸癌症狀未必明顯,例如,喉癌可能聲音沙啞、口腔癌則是黏膜變厚、潰瘍或有帶血口水、頸部有硬塊等,但因症狀不明顯,且疼感感較低而常被忽略,錯失早期治療機會。然而晚期頭頸癌病人對傳統治療反應並不佳,且因腫瘤位置導致口腔易潰爛,影響進食造成營養不良,病人對治療的耐受性也會降低。
新光醫院在頭頸癌治療權威侯勝博主任帶領下,提供病人全面性照護醫療。賴泓誌表示,晚期頭頸癌患者若經濟能力許可,可考慮選用免疫治療,不僅降低副作用,且有好的治療效果。
臨床顯示,Anti-PD1免疫療法機轉是喚醒免疫T細胞恢復辨癌能力,對癌細胞發動持續性攻擊,藥物持續反應時間長達18.4個月,是僅用化療者的3.7倍。若以亞洲患者來看,整體反應率更高達50%,並提高生活品質。在台灣免疫療法已通過晚期頭頸癌適應症,是已復發轉移患者的治療新選擇。
編輯推薦
推薦文章
-
早期肺癌診治系列/肺癌篩檢擴大,早期治療需求將變大
-
衛福部公布113年十大死因 癌症居首、自殺重返前十名
-
陪病看護經驗/老爸口腔癌手術 全家動員陪抗病
-
70翁消化道噴血險窒息 影像式喉頭鏡搶救「黃金30秒」
-
泡疹和異味性皮膚炎都錯了!兒科醫揭12個從沒唸對寫對過的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