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癌症發生率 生殖細胞瘤高於他國
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都是寶,國內首份針對14歲以下的兒童癌症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台灣兒童癌症的發生率約為每百萬人128.8人,低於於歐美、中國大陸、日韓等國,但生殖細胞瘤和該腫瘤比例明顯較高。
北醫與台大醫院研究團隊針對1996 到 2010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0至14歲兒童癌症的發生率,共蒐集8032筆案例,男女比為1:3。分析發現,兒童癌症前五名分別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顱外生殖細胞瘤(GCT)和神經母細胞瘤(NB)。整體而言,台灣罹患兒癌的比例相對較低,但每年以1.2%的速度增加,其中生殖細胞瘤和肝腫瘤的比例則較他國高,該研究刊登於上月癌症流行病學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第一作者、北醫小兒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表示,生殖細胞瘤指具生殖能力的胚胎細胞出現異常,在荷爾蒙分必旺盛時最為常見,分別是三歲前的新生兒與青春期的青少年,誘發的原因可能來自基因變異或環境影響,詳細機轉仍待進一步研究。在肝腫瘤部分,因為B型肝炎疫苗的普及,成年後罹患肝腫瘤的比例降低,但肝母細胞瘤的比例仍偏高,尚待研究。
劉彥麟說,台灣兒癌率逐年增加,可能因為醫學進步,使得診斷能力提升,至於罹癌率低於歐美,可能是人種或緯度差異。目前14歲以下的兒童癌症病患一年約有500位,若是18歲以下則有7-800人,因為發生原因不明難以預防,但可從早期徵兆盡快治療,例如各種血球指數異常下降、腫瘤壓迫造成疼痛等,台灣兒癌治癒率約七成,歐美等國則高達八、九成,因此仍是未來兒科醫師努力方向。
推薦文章
-
別以為只是年紀大了! 多發性骨髓瘤的早期症狀需警覺,及早發現有機會長期共存生活
-
多專科團隊助攻,有效提升肺癌病患存活期
-
醫學中心肺癌專家籲:健保資源逐步轉往早期診斷及治療
-
完善早期肺癌防治拼圖 專家籲「早篩早治」無縫接軌
-
腹脹、便祕恐是警訊!醫籲提防大腸癌年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