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癌想生育 冷凍精子成功做人

聯合報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傳勇(左起)與佩佩、伶伶分享癌症治療及準備生育的歷程。記者簡浩正/攝影

今年40歲的傳勇,八年前、新婚才九個月,發現慢跑時會喘、脖子腫大出現淋巴,看牙醫後牙齦持續出血,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罹患白血病。他接受化療後復發,所幸後來骨髓配對成功,移植後恢復健康。由於白血病治療影響生育能力,傳勇說:「還好當時有冷凍精子。」他在治療前接受生育保存,今年3月喜獲麟兒。

29歲的伶伶在兩年前喉嚨不舒服、吞東西有異物感,醫師檢查發現喉頭有不明腫塊,到醫院做切片化驗確診早期淋巴癌。當時她剛新婚兩周,得知罹癌大哭好幾天,但本身是護理師的她決定勇敢面對疾病,並與醫師討論生育問題,花了一個月凍卵再治療,兩年多來完成6次化療及17次放療,近期開始準備生育。

癌症希望基金會日前針對179位育齡癌友進行調查,了解癌友對生育想法、罹癌後決策經驗、所需幫助等。結果發現,六成癌友完成治療後不排除生育,且有一成癌友對療前生育決策感到後悔;另外,因隨著醫療進步,台灣近6成癌友存活率超過5年,癌友的生育權愈來愈被重視。

為使有生育需求癌友獲得協助,基金會設計「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與衛福部國健署、七大醫學會合作,以衛教資訊、癌友經驗、決策輔助等三功能,呼籲病友主動查詢、癌症醫師主動告知,生殖醫師主動說明,讓育齡癌友接收到完整的生育保存資訊,面對生育議題。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生育可能受影響的癌症族群包括乳癌、婦癌、血癌、淋巴癌與睪丸癌,一年估計約7000人,其中乳癌育齡癌友人數最多,一年約4000人。

研究顯示,癌友罹癌前生育意願最高,治療時跌落谷底,治療後生育意願隨之提升,且治療後每7位就有1位想嘗試懷孕,一成後悔治療前未考慮生育決策,四成癌友表達生育保存相關資訊不足。基金會聽到癌友需求,花了約一年時間建構平台。

王正旭表示,平台提供的生育衛教資訊、癌友現身說法,可以協助病友釐清生育意願與風險,掌握跟醫護溝通,幫助決策。

想了解「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資訊,請上癌症希望基金會網站搜尋。

白血病 淋巴癌 乳癌 睪丸癌 血癌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