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妥善處理 生活可如常
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膀胱癌患者增加,部分患者必須接受「腸造口手術」,排泄出口從肛門、尿道移至肚皮,影響患者甚鉅,老一輩甚至因此足不出戶。專家表示,台灣傷造口照顧發展成熟,訓練超過100名傷造口護理師,加上已有病友協會能相互幫忙,千萬別悶在家中不向外界求援。
第八屆亞太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會員大會主席、台灣傷口造口及失禁護理學會常務監事于博芮說,隨著手術方法進步,接受永久造口的患者預期會愈來愈少,但暫時性造口不可避免,推估我國約有一萬多人有永久性造口,約三萬多人有暫時性造口。
造口最令患者或家屬恐懼的是,大腸組織可能直接顯露在肚皮上,且新手患者裝置造口袋時,經常手足無措,也使患者不敢隨意步出家門。
于博芮說,人工造口不代表髒跟臭,只要妥善處理與照顧,生活可以與一般人無異。
曾有年近70歲的退休校長,大腸癌後造口,身為護理師的女兒想協助,爸爸礙於面子,不願女兒幫忙,也不願向外求援,這場手術也讓他不願打開心房,從此困在家中。同是大腸癌後造口的另一位男性患者,本身是為歌唱老師,造口生活讓他更積極接觸人群,每周病友一起開唱,彼此聊聊心聲,放鬆壓力。
于博芮說,全台經過訓練的傷造口護理師已逾百名,不僅能在患者出院前協助教育患者如何處理傷口,更可在手術前與醫師討論,能否避免患者有永久性造口;若無法避免造口,也希望開口處是患者好處理的位置,即使有造口,也盡量不影響生活。
推薦文章
-
飲食習慣及生活方式皆相似,美雙胞胎1癌末1健康!醫分析原因
-
2025癌症論壇/以為是痔瘡出血,竟是大腸癌初期!林利霏分享「慢生活+早檢查」的黃金保命習慣
-
21歲雙胞胎姊姊罹大腸癌晚期、妹妹仍健康 醫推測:一關鍵讓兩人命運大不同
-
2025癌症論壇/中壯年男性殺手 泌尿上皮癌治療大突破 新療法延長患者存活期
-
🎧|2025癌症論壇/大便變細、小腹脹痛?醫師警告:這些大腸癌前兆千萬別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