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藥給付,為什麼常卡關?癌症新藥沒給付4大關鍵是…
癌症新藥獲給付長路漫漫,究竟為什麼總卡關?學者指出四大關鍵:癌症新藥效益難評估、新藥價值架構尚未成熟,決定健保給付須兼顧多元的聲音,還有健保總額支付制度讓預算討論綁手綁腳。
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蒲若芳說明,在台灣,健保是否給付新藥,須經過專家諮詢會議與共同擬訂會議,評估時,必須檢視藥品相對療效、成本效益、財務衝擊,並考量倫理、法律、社會價值等。
癌症新藥自申請到公告給付,平均耗時逾兩年,癌症新藥給付卡關的可能原因,還與台灣全民健保總額支付制度及新藥收載流程的設計有關。
新藥上市快 給付標準卻很嚴
台大血液腫瘤科醫師柯博升表示,癌症新藥經過臨床試驗取得藥證核准便能上市,但藥品上市不代表給付,上市端的標準是看效益大於風險,給付端則需考慮在有限的預算下,新藥的效益、花費和其他疾病比較效益等。偏偏各國新藥上市標準愈來愈寬鬆,有些新藥二期就能上市,但給付標準很嚴格,因此新藥獲給付的時程才會變緩慢。
新藥變多 但健保預算沒增加
台灣大環境不佳也是因素之一,柯博升說,健保實施20年,國內整體醫療總支出佔GDP比率仍較低,醫療體系被壓縮,藥費無法增加,保費也不敢調漲,加上新藥數量愈來愈多,光2010年至2015年有72個新藥上市,但預算未增加,新藥自然無法進入給付端,等待時間只好拉長。
健保會議 討論常沒共識
此外,在健保共同擬定會議上,參與者的討論常是兩個平行線,有人在意的是費用,有人考量的是藥效,彼此沒有共識,導致討論效率低。柯博升表示,共擬會議的關鍵應該是討論健保給付合理分配的模式,建議先估算下一年整體健保需求費用,若供給小於需求,就必須接受無法給付太多新藥,思考是不是由全民分攤費用,重點是健保大餅若沒有做大,沒有平衡收入和支出,仍無法改善健保財源。
蒲若芳指出,在總額支付制度架構下,西醫、基層、牙醫、中醫等每個部門都有預算的壓力,對昂貴藥品帶來的財務衝擊,每個決定都需要深思熟慮,才能同時兼顧部門的資源不被稀釋,又能廣納各方多元的意見。
在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ICE)的評價委員會根據各種事先的評估資料,判斷新藥的科學價值與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判斷包含臨床療效及成本效益;社會價值判斷則考慮其他社會大眾希冀的價值,如公平、扶弱等。NICE定期舉辦公民會議,以確認社會期待,並將會議中所得出的原則交由評價委員會在逐案決策中實踐。
蒲若芳認為,英國的新藥收載流程,讓公眾討論新藥價值得期待能被彰顯,讓專家學者評估藥品療效與核價,大家各司其職,達到共好多贏的目標,值得借鏡。
推薦文章
-
🎧|急診大塞車怎麼辦?醫師告訴你「這方法」能解套
-
【晚期肺癌最愛問】先別查活多久、怎麼辦?治療前必看QA
-
多發性骨髓瘤/癌症治病成本 生產勞力減損應納評估
-
肺癌早期治療迎變革 中山附醫肺癌團隊攜手精準治療拼治愈
-
健保擴大給付肺癌第三代標靶 提升晚期病人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