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抗生素易嚴重過敏 服藥前先基因檢測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全球前五大嚴重藥物過敏的藥物「磺胺抗生素」,也是台灣藥害救濟排名前六名常見的藥物,發生嚴重過敏原因則多是人體內有特定基因導致。長庚醫院藥物過敏研究中心發現,亞洲人特定的基因檢測,將可預防磺胺類抗生素引起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

台灣每年約有數十萬人、亞洲數百萬人因各種感染症,使用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但卻不知道自己的基因體質有發生嚴重藥物過敏反應的風險,其風險程度比一般人高45倍。若能早期於病人服藥前進行用藥前基因檢測和疾病早篩,將可有效預防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表示,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是非常常見治療感染症的藥物,如治療青春痘、上下呼吸道感染症、腎臟及尿路感染症、腸胃道感染症等,但不少人因帶有特定基因,導致服用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出現嚴重藥物過敏的反應,輕則出現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嚴重可能引發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等。

其過敏臨床表現,可能會誘發全身性紅疹與產生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因藥物誘發肝腎功能受損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然而在一些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或毒性表皮溶解症的患者中,還可能會有眼睛視力受損的永久後遺症。

鐘文宏表示,曾有一名18歲的少年,因治療青春痘服用此抗生素後,最終卻導致肝衰竭而死亡。另一名中年女性,因有泌尿道感染而服用此磺胺類抗生素,後續竟引起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疾病,雖幸運地活下來,但產生眼睛視力嚴重受損的後遺症。

磺胺類抗生素藥物使用的人眾多,從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會使用,國人及亞洲人帶有危險基因的盛行率高達一成,未來應推動用藥前風險基因檢測,若患者帶有危險基因型需避免使用磺胺類抗生素,改用其他類抗生素取代。

長庚醫院皮膚部研究團隊去年發現,若帶有特殊人類白血球抗原基因型(HLA-B*13:01和相關基因型)的人,使用撲菌特錠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該研究成果已刊登於「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抗生素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