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副作用降至最低!名醫教你抓準劑量讓藥效剛好
【文、圖/摘自蘋果屋《自己的皮膚自己救!》,作者豊田雅彦】
建議外用藥劑量為一個指尖
日本外用類固醇的強度共分為五級,由強到弱依序為最強效(Strongest)、強效(Very Strong)、中效(Strong)、中弱效(Medium)以及弱效(Weak)。
關於用藥原則第④與第⑤點,我再稍加補充說明如下。
一般來說,一條5克的藥膏擠滿食指指尖(指尖關節長約2公分),這樣的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所謂的「一個指尖單位」(FTU,Fingertip unit)。
而1FTU可以塗滿的面積約為成人雙手的手掌,相當於體表面積的2%。
雖然這個標準也會因患部範圍或症狀輕重而異,但我們仍可以「1FTU=0.5g=兩個手掌面積」來做為參考基準。
外用類固醇強度分級表(日本)
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藥膏的總容量也會影響指尖劑量的多寡。
上述是以一條5克藥膏為例,但若藥膏容量有30克,那麼,軟管口徑相對會較大,一個指尖單位就會變成近兩倍的0.9克。有了這樣的基本概念之後,在使用外用藥時就不容易抓錯劑量了。
「一開始先厚塗」,能節省用量又有效
雖然大量使用外用藥有一定風險,但若擔心藥膏塗太多會沾到衣服就只擦一點點或薄薄塗上一層,反而會讓藥效大打折扣。塗抹保濕產品亦然,最好還是以「厚塗」為原則,讓肌膚表面呈現水潤感。塗抹完畢若衛生紙能輕輕貼合在肌膚上,就是標準用量。
另外,若只在紅腫部位擦藥,藥效也無法完全發揮。換言之,只要是有發炎跡象的地方,都應徹底塗上外用藥,以便加速療程、全面舒緩發炎症狀,並預防反覆發作。
接下來說明七大原則中的第⑥點,不要亂吃或亂擦別人的藥。
很多人家裡會有存放家人用剩處方藥的習慣,或收著朋友說很好用的處方藥品以備不時之需。
但是異位性皮膚炎適用的處方藥,會視每個人的病情、體質和身體狀況而不同。一旦用了不適合自己的藥物,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務必只使用主治醫師為自己開立的處方藥。
前面提到的第⑦點原則,也是一樣。
目前市面上除了具備藥師執照的藥局,消費者也可以在很多通路輕鬆購得含類固醇的止癢藥品。若真的不得不使用這類藥品,請先向藥劑師確認正確的用藥方式與療效,也最好先諮詢過主治醫師再使用,以保障自己的用藥安全。
外用類固醇的建議劑量
以一條5克的藥膏為例,於食指第一節(長度約2公分)的位置擠上藥膏。
此劑量約為0.5公克,也就是1FTU,可塗滿雙手的手掌。雙手手掌面積約佔人體表面積的2%。
藥膏的正確塗法
肌膚表面所見的患部,通常只是發炎區域的局部,藏在肌底的發炎範圍,可能比想像中更廣。若只在表面輕輕點上藥膏,將無法讓藥效充分發揮。
擦藥時要將藥膏完整覆蓋住患部,並延伸帶到周圍肌膚,才能加快消炎速度,並預防反覆發炎。
推薦文章
-
氣喘發作「吸一口」就沒事?他一度命危葉克膜搶救!專家:抗發炎才能治本
-
一年感冒6次竟是氣喘? 醫:錯誤藥用迷思恐致命
-
我在急診的日子/年輕醫師貼心敬業 傳授低血鈉保健法
-
春天就吃「頂級排毒食物」竹筍!藥劑師揭一族群和罹4種病不宜食用
-
紅斑、濕疹又脫皮 季節變化皮膚毛病多 您不可不知的「斑脱疱快送」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