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分3類 接種前應諮詢醫師
疫苗像是一把保護傘,接種後使人體產生抗體、產生記憶效應,當遇到病原時就能迅速反應、減輕病情。隨生物技術發展,目前主要可分為活性疫苗、不活化疫苗與mRNA疫苗等,衛福部疾管署也不時更新成人預防接種建議時程,與提供相關的疫苗接種指引。
需要接種什麼疫苗,與自身年齡、是否罹患高風險慢性疾病、個人職業、同住者或性伴侶是否帶原、是否前往疾病流行地區、自費疫苗的價格、公費疫苗的採購等都相關,建議民眾與醫師共同討論。
一般來說,活性疫苗不能用於孕婦及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含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水痘疫苗與日本腦炎疫苗等,民眾或醫療人員可同時在兩隻手臂接種兩種活性疫苗,但若不同時接種則最少要間隔28天,以免影響疫苗保護效果。
平時常見的流感疫苗、新冠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均可同時接種,接種後常見的反應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疲倦等,通常一兩天會改善,無需特別處理,也不要搓揉。在準備出發接種疫苗前,最好先以電話詢問醫療院所目前是否有該疫苗,吃點東西,不要空腹,並預留足夠時間、攜帶健保卡前往。
到了疫苗接種地點,須仔細確認同意書內容,填寫過去是否有嚴重過敏史、自身健康狀況等,然後經醫師問診、測量體溫,若額溫超過37.5℃就是發燒,不適合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後要觀察30分鐘,沒有不適就能回歸日常作息,多喝水、多休息,讓免疫系統發揮保護力。藉由疫苗的保護,可減少重症疾病與死亡,健康地面對疫情的挑戰。
推薦文章
-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全年威脅 專家:疫苗接種保護全家老小健康
-
打免費疫苗先簽醫療決定 桃市衛生局賈蔚長曝光背後原因
-
支持桃園市以疫苗補助帶動預立醫療決定,結合健康管理與生命教育的創新政策
-
新冠疫情前線論壇/新冠疫苗安全 疾管署掛保證
-
疫苗、運動、飲食 遠離肺炎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