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救護車 破解五大迷思
一般大眾對於民間救護車常會有負面的刻板印象,但隨著時代的演進,不論在人員素質、濫收費用等方面已在悄悄改善,以下分享關於民間救護車常見五大迷思。
迷思1:送非緊急病人
雖然民間救護車經常載送非緊急病人,但以院前救護來說,現在長照安養機構通常都由民間救護車來運送,而住在機構內的長者大部分情況都較為嚴重,當其送醫時病情也較為緊急,常在急診檢傷掛為1.2級,在院際間轉診方面亦有許多急重症轉院,包含器官移植載送。因此民間救護車並不都是非緊急救護,但遇到執行中救護車都應讓其先行。
迷思2:會亂收費
民間救護車與119救護車最大差異為收費與否,早期的確會有業者亂收費,但隨著時間發展,現在各地衛生局皆訂有標準收費方式,在搭車之前可再次向業者詢問收費方式,根據規定救護車內需貼上收費標準表,在搭乘時可參考其計費方式,若遇到超收或不合理時,可向當地衛生局投訴。
迷思3:人員素質不佳
早期民間救護車確實存有許多不專業的救護員甚至單人出勤,但隨著緊急救護技術員證照誕生及法規完善,現在救護員需接受專業訓練與考試後,才可在救護車上服務且需雙人出勤。
目前雖然還有專業度不足救護員,但與以往相比,在素質、專業方面已有所提升。
迷思4:駕駛技術不良
民間救護車在行車安全上有一定可靠性。每位救護車駕駛皆須具有職業駕照,並在成為司機前會先熟悉各項勤務及公司培訓後,才會成為救護車駕駛。
迷思5:可超速、闖紅燈
救護車不是所有情況都可任意超速、闖紅燈。民間救護車在經過測速照相時若超速,是會收到罰單的,差別在於其可依救護紀錄表進行申訴,經主管機關認定為緊急救護勤務才可銷單。
推薦文章
-
🎧|拜託別再衝急診!假日急症中心年底上路,台大醫院開啟鮭魚返鄉計畫
-
卡車司機頻出車禍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醫:患者交通事故發生率高2.5倍
-
39歲二寶爸罹大腸癌末期「成功存活突破五年」至今仍努力工作養孩子
-
防室內外熱傷害 應規律喝水
-
洪惠風/90歲的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