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休息之道其實是去運動!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原因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休息的藝術》,作者克勞蒂亞‧哈蒙德】
累極而憩?
步行有各式各樣的好處,但是每當談到放鬆休息時,仍然存在似是而非的論述,亦即真正的休息肯定是指停下來,但步行完全是一股前進的動力。因此這種矛盾便引發一道廣義的問題:當我們談論所謂的休息,究竟是試圖讓心靈安頓或身體喊停?無論是生理或心理哪一方極度疲乏,能否因此讓另一方得以解脫休息?還是說,真正的休息之道就是身心安頓取得平衡?
史帝夫.福勒(Steve Fowler)現在是一名詩人,但以前曾是格鬥選手。你見到他的第一眼只會覺得他溫文有禮,絕對猜不到他以前的職業。不過他的體型依舊健美、強壯。如今,他不再向對手揮拳,只重擊健身房的沙包,一拳又一拳,直到自己手腳發軟為止。他甚至還拍過幾支「真人演出累到掛」影片,全片只見他拳打腳踢幾個小時,毫不停歇直到顯然累癱為止。不過他堅稱,這就是他實現休息的手段。
他告訴我,他三不五時就會整個人煩躁難安,因此劇烈運動直至氣力放盡、讓自己不再躁動,就是他達到休息狀態最快捷徑。之後,他不僅創作詩歌時會變得更有創造力,還很確定自己變得更和善。他的說明也讓我抓住問題的核心,亦即為何極度勞累竟然可以全然放鬆:他發現,這種做法正是最直接的「脫胎換骨」之道。
福勒描述的活動所需要的運動量當然遠大於步行,不過他不是唯一抱持這種看法的人。除了三八%受試者選擇步行當作休息之道,另外一六%選擇其他類型的運動,還有八%說即使是跑步也能使身體放鬆。跑步的定義肯定與休息背道而馳:站而不坐;動而不站;急促呼吸而非慢慢吐納;不讓肌肉放鬆,反而操練它們。但是許多人認定跑步就是休息,甚至覺得它是通往身心安頓的必經之路。
且容我離題一下,稍後再回頭討論步行,因為我很想知道我們是否可以從跑者身上學到一些道理。「右腿跨越左腿,然後換左腿跨越右腿,再換右腿跨越左腿」,某位只要有空就化身業餘跑者的資深主管曾經告訴我,倘若你不斷默念這句口訣,就可以一公里接一公里地跑下去,遠遠超出自己所想像的距離。他強調,只要你雙腳不停歇,沒有什麼事情擋得住你。當他參加撒哈拉沙漠馬拉松(Marathon Des Sables)賽事,跑在北非國家摩洛哥境內岩石密布的土丘地表時,就是用這句話激勵自己。這場馬拉松聽起來只是標準的四十二公里全馬,事實上總共得一次跑完六段全馬。那些半途而廢的魯蛇會被稱為「自棄者」,到了集合點都得戴上綠色臂章以利辨識。我猜想,儘管他們都會覺得有點丟臉,至少可能竊喜得到休息的機會,但他告訴我,才不是這麼一回事,那些人都傷心得要命。我假設,倘使你對任何事都會這樣生氣沮喪,那你可能就不是處於身心安頓的狀態。
新近出爐的研究或可闡明為什麼極端運動會被視為放鬆之道。神經科學家發現,頂尖的長跑運動員大腦連結模式與更長時間久坐的族群大不相同。即使當這些跑者平躺在腦部掃描儀中處於休息狀態,什麼事也沒做,與工作記憶、執行功能領域相關的協調活動仍持續增加……大腦內部對話這種預設模式網路的活動則是遞減。這門領域的研究工作尚在初步階段,但與經驗豐富的定期冥想者大腦神經模式相互呼應。運動員參加耐力賽的頻率越高,這種反應越強,好似跑步對大腦會起冥想作用。身體的勞累會讓大腦休息,讓大腦內部的對話停歇下來,而且即使已經停止跑步,這種作用依舊持續下去。步行或許也會產生沒那麼極端的效應,斐德利克.葛霍稱其為「西方的冥想形式」。
只不過,你還是會想知道,運動帶來的休息感和喊停的樂趣之間連結度究竟有多高。我定期跑步,雖然長途跑者未必會同意我稱它為跑步;儘管我沒辦法跑的時候會有點想念跑步,但跑步對我最棒的一點,可能是跑完回到家以後就只是找一種自己中意的方式休息個夠。打停也算是步行的諸多樂趣之一。盧梭就說:「我喜歡輕鬆自在地漫步,也喜歡隨時停下腳步。」如果你是獨自步行,甚至不需要和他人商量,你高興就可以中斷腳步,飽覽鄉間美景,同時徜徉在自身成就的溫暖榮耀中。你可能會在疾風中找到提供遮蔽的據點,或許就在一大塊露出地表的巨岩下方。你把果醬三明治塞在背包底層,不到最後關頭絕對不吃,現在它嚐起來美味無比。當你終於回到家裡,你可以好好休息個夠,某種程度來說,你全身上下的疲累其實感覺很甜美—不是那種長時間伏案辦公室後全身僵硬的疲累,也不是在健身房瘋狂操練後的腰痠背痛,單純就只是一種心滿意足的感覺,知道自己終於可以……徹底放鬆休息了。
還有另一道問題,那就是專業運動者到底是享受第六段馬拉松過程中每一分、每一秒,或者他們之中其實多數人的心裡一直吶喊快點結束?找出答案的唯一方式,是直接問本人,並期望聽到誠實的答案。有一組研究團隊真的找上一群馬拉松運動員做實驗。首先,這批跑者都先接受訓練,針對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份跑步評論。整道過程大致如下。
試想一下,我要求你念出二十隻動物名稱,然後完整敘述你的思維過程。試試看,滿好玩的,而且也很有趣。我的答案是:狗、貓、鼠,要不要來幾隻大型動物? 獅子、老虎、大象、鯨魚、海豚、小鯨;當我們潛入水中,會看到海豹、海象;再來幾隻小型的野生動物好了,狐狸、短尾鼬、獾、兔子、野兔、鹿;這樣湊到二十隻了嗎? 還沒,我得再多想幾隻,那不然就海狸、水獺好了;一定還有一些非洲動物我一時還沒想到,像是美洲豹、印度豹、獅子。這樣有二十隻了嗎? 可能有。我想到猴子了。還有一些漏掉的,黑猩猩、大猩猩、狐猴。這樣大概就差不多達標了。我來回想一下野生動物的電影好了,看會不會得到一些靈感,飛蛙、鱷魚、短吻鱷、蛇。現在肯定集滿二十隻了。再來一個,蜥蜴。糟糕,現在欲罷不能了。
推薦文章
-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逆行人生〉定時排尿提醒 減少尿失禁的尷尬
-
楊定一/現在,就可以快樂
-
健保大數據/聽力損失治療特色院所
-
聽神經損傷無法靠手術、藥物恢復 只能藉助聽器或電子耳矯正
-
老公為何聽不到我講話?50歲後聽力明顯退化 高頻接收能力最先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