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生活濕冷地區 研究:會提高罹癌率
大家都知道長期曝曬在高紫外線的環境下容易導致皮膚癌,但根據最新研究發現,長期生活在寒冷又潮濕的環境下,也會增加惡性腫瘤機率。
科學家也發現這些病例大多集中在東岸,因此也被懷疑可能和種族基因、行為因素、社交環境、經濟因素及生活習慣等有關。
為了深入研究單一氣候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科學家隨機在全國登記罹患癌症的病例中抽樣分析。分析當地的雨量和均溫後,發現低溫氣候增加罹患「侵襲性」癌症的風險,而且會擴散至周遭其他健康的組織,導致罹患乳癌、肺癌、大腸癌、攝護腺癌及卵巢癌的機率提高。
在研究氣溫和濕度與癌症的關聯性時,多項因素指向與土壤有關。一般來說東岸的土壤酸性較高,主要是因為雨水沖刷會帶走土壤中的鹼性物質,如鈣、鎂和鉀。酸性土壤加上低溫環境,容易成為氨氧化微生物的溫床,土壤中的氨經過轉化後變成亞硝酸鹽,最後形成一氧化二氮釋出,成為空氣中主要的致癌物,進而汙染地下水和民眾的飲食。
推薦文章
-
【得獎名單公告】那些年,媽媽的青春歲月,老照片徵集活動
-
每天1杯就可能得癌!醫揭「4大致癌飲品」 最後1種很多人天天喝
-
不洗鍋直接炒下一道菜,譚敦慈解釋這樣做為何傷身!炒菜前後記得開抽油煙機
-
健保大數據/領有重大傷病證明 癌友近49萬人居首
-
三寶媽捐血被驗出缺鐵「以為是吃素造成」檢查後才驚覺罹大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