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母語,貼近人心的醫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培養具有人文關懷的醫療人員」。一位神經內科住院醫師分享他不尋常的習醫心得:在醫學生時代有幸接受過「醫用本土語」的多元教育,而臨床訓練在以培養全人醫療為目標的教學醫院,能有一個月到偏鄉參加包括居家醫療、門診醫療與巡迴醫療的基層醫療工作。主持該住院醫師訓練計畫的林主任看到這醫師的心得報告,寫出「當一個年輕醫師在遙遠的村落,發現傾聽一位老阿嬤訴說往事就帶給她無比的快樂,難道他不會在奇美醫院的急性病房多佇留一會兒、多聽聽病人說幾句話嗎?當我們的病人由衷感謝醫師多付出一些注意與關懷,我想醫學教育的傳承才回到了初衷。」更難能可貴的是我們還邀請到提供這住院醫師為期一個月訓練的台東都蘭診所主持人余尚儒醫師,以「在宅醫療成為醫病互動的學習的最佳場域」為題,介紹他以在宅醫療為核心,致力於社區營造,積極推動偏鄉醫學教育,培養具備在宅醫療能力的醫療人員。
神經科的訓練,在大家長久以來的印象,都是以醫學中心、急症重症或各式罕見疾病為主,很少觸及基層醫療。隨著國家政策的發展,還有永康奇美醫院強調的無牆醫院,神經內科也沒有缺席。在林慧娟主任的堅持下,我們這些住院醫師有機會走出醫院,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都蘭診所余尚儒所長帶動許多偏鄉與居家醫療的模式建立,我們特地到台東都蘭,參與基層醫療的工作,包括居家醫療、門診醫療與巡迴醫療。在這裡學習的面相非常多元,還包含歷史、文化與地理。
在基層,醫療不只是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而是病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語言,在其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語言不只是溝通的工具,更是病人敞開心扉、建立信任的橋樑。
ㄧ、醫用本土語
我從小生長在桃園南崁、新竹、台中、台南、高雄、鳳山,因此接觸過不同的地域,很喜歡多元的文化。醫學專業訓練中,我就讀的高雄醫學大學在皮膚科鄭詩宗老師的長期建立下,已有醫用本土語的課程。我就讀大學時有閩南語與客語的選擇。我父母家中長輩都是講台語的,因此我選擇客家語來接觸不同的文化。老師找來各個專家授課,收穫良多。隨著時代的發展,愈來愈多學校開始發展醫學本土語的課程。這開啟我對於語言與醫療的認識。
二、都蘭診所:貼近在地的醫療
這次到都蘭診所外訓,給了我長住東部地區的機會,補足了我的「居住地圖」。
都蘭診所的醫療模式,不僅提供一般門診服務,還發展居家醫療與巡迴醫療,深入偏遠地區,為行動不便的病人提供照護。主要的服務範圍涵蓋台東市、東海岸的都蘭、東河、新港、長濱以及在大聚落之間零散的住家。
三、晚輩的關懷
診所有許多善心人士與志工。診所的事務惠雯姐與她的夫婿,同時也是診所志工阿浪哥,平時都會與「醫師娘」進行社區長者關懷,「隨興」地,心情愉悅地,去看看老人家,去聊聊天,讓長者感受到「晚輩」的關懷,也建立診所與社區的連結。對於社區長者,即使自己的小孩無法常常在身邊,也有社區的晚輩能夠時常關心。惠雯姐與阿浪哥也帶我進行這樣的活動。在這次的社區醫療經歷中,我深刻體會到,當我們用病人熟悉的語言溝通,更能讓病人敞開心胸,貼近與醫療人員的距離。
四、阿美族Fagi的故事
在台11線靠近Paanifong,稱作舊廍的地方,往東邊走過去,有個知名的海角咖啡景點,附近有一間庭院廣闊的民宿。我們拜訪一位阿美族Fagi。他年輕時曾是船員,航行世界各地,如今回到家鄉經營民宿。雖然歲月帶來了豐富的故事,也帶來了關節的疼痛。余所長曾到宅為他施打疼痛注射。我們事後再去進行關懷,他盡量擠出中文與我談話,但似乎仍有隔閡。幸好,惠雯姐能夠翻譯,讓他以流利的阿美語開始分享年輕時跑船的經歷,說到自己曾經在不同國家的港口停留,見識過各種文化。吹著風,有幾隻可愛的貓在周邊,大家愉快地談話。這次的經驗讓我驚覺,當病人能夠用最熟悉的語言表達自己時,不僅能讓醫療人員更精準地掌握病情,更能讓病人感受到被傾聽、被理解。
五、閩南阿嬤的故事
在五線東43鄉道的深山裡,我們探訪了一位獨居的閩南阿媽。她的家地處偏遠,車子甚至要開上一邊山壁一邊懸崖的驚悚山路才能到達。志工們雖然曾關心過她,卻從未真正聽過她的故事。當她發現我能用閩南語與她對話時,彷彿多年來積壓的心事找到出口。她開始說起自己的過去,提到小孩去世的事情。她細細描述當年的經過。她說,她的孩子當時因為幫她看深山房子的水源而發生意外去世,這成了無法釋懷的傷痛。在這次的訪談中,她露出了久違的笑容。因為這是第一次,她能夠真正地用自己的母語,把自己的事情都講出來。惠雯姐非常感恩,因為這次有我來,不懂閩南語的他們才真正了解這個案。語言,對病人而言,不只是表達的方式,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
結論:臨床技能與語言
大部分專科訓練幾乎沒有基層的部分,特別是醫院外的世界。然而神經科醫師不應只專注於醫學中心的高階診療,也要走進社區,接觸不同族群,理解不同文化,達到全程照護。神經科的疾病,腦血管、癲癇、動作障礙、失智,涵蓋了醫院的超急性照護與慢性照護。因此引入社區醫學地訓練,對於拓展神經科的角色,還有給予社區病人神經相關疾病的診療至關重要。
醫學教育強調診斷技術、治療策略,這些當然是醫師的核心能力。然而,在真正的臨床場域,醫療也是病人的生活與人生的一部分。鄭詩宗醫師曾經在課堂說,病人病痛時,哀號、嘆息,脫口而出的都是他自己的母語。當醫療人員能用病人熟悉的語言溝通,醫療行為就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照顧人」。這不僅能提升醫病關係,還能幫助病人找到心理上的慰藉。都蘭診所余所長,到這邊,也慢慢一句兩句,開始以阿美語與病人寒暄,拉近了診所與在地病人的距離。語言的力量,也是我這次來都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語言,也是臨床技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