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腦盲no、腦明yes
【編者按】:本週有不同主題的三篇文章。一位長年關懷病人,對醫療工作熟悉的牧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醫生在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告誡台灣醫師的一句話「醫生,請多看我一眼!」來抒發他對醫師的建議:醫師的關懷眼神對不安的病人是無可取代的。→想看本文
一位中生代內科醫師以自己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遭遇到挫折的兩個案例,體驗到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對病人、家屬、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都是一大考驗,而深深領會到醫病關係需要多一點時間、耐心來經營,醫療行為才能在醫病互信下順利進行。→想看本文
一位長年關心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的精神科大師分享他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幫忙病人應對人生大小考驗,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發揮頭腦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並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創造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眼看我們周遭的親戚、朋友、同事,各個嘻嘻哈哈,好像人生就這麼的灑脫。
不過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每兩年一次的台灣18歲以上成年人的精神健壯度調查,卻仍然發現有20~30%左右的人,忍受著種種的精神困擾:不是常常覺得身心不舒服(焦慮、憂鬱、失眠等),就是心理不安全、或者自我的人生失去了意義,也有感到家庭無溫暖的。更有25%的人正處在孤寂的生活中。這正是我常常擔心的,在看似歡樂的生活場景中,我們台灣社會精神生活的冰山現象。
懂得自我關心的朋友,就會鼓起勇氣或者會知道自己要找精神科專業醫師來做諮詢、診斷或治療。
在精神科門診,常見的案例,不論男女老少,忍受種種精神(生活困境相關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睡眠、胃口、體力等生命的動力)的困擾,都會在俗事煩心的磨難中失去生命的意義。例如一位退休的先生,長期為兒女的婚姻不順整天困擾,又得協助忙於工作兒女照顧孫子,與太太不時意見不合而易惱怒。退休生活的期待完成落空,不只失眠,也得常跑醫院做種種身體不舒服的檢查,失去人生意義。另有正準備把一生苦心經營的事業交接專業經理人,但是時間多了和太太相處卻出了種種的困擾,不知道怎麼欣賞那美麗的風景,感到挫折,且夫婦感情發生困擾,失去人生意義。
也有整天忙於事業的經理人,困擾於被老闆無止盡地年年增加業務量、年年增加推銷的客戶數而身心俱疲,家庭兒女之情、夫妻之樂,離他那麼遠,人生何用。另有,大學生、高中生因為精神不集中、總是睡眠不夠,課業表現不如預期,父母不諒解,再加上男女朋友的困擾,而造成人生意義貧乏,生不如死的精神狀態。
在此人生場景,若生活周遭又沒有人能夠予以關心與鼓勵,就會落入孤軍奮戰的人生孤寂狀態,在每天的人生苦戰中,發生精神負性發展的惡性循環。最後,就可能促發精神疾病的發生,也可能在不定時的、不定地點的生活環境中,偶爾就有我們政府用心經營的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出來,發現一些讓我們心痛的、干擾社會安寧的事件,而呈現了我們社會不可預期的冰山效應,這真是值得重視的社會議題。
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亦即「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失去應對人生挑戰的充沛腦力」。
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精神困擾,都能對人生的不如意,妥善的處理,因而人生照樣可以是日日為好日,擁有平常幸福的人生。
然而,上述那退休病人,失眠、忙於應付兒女婚姻難題和孫子照顧、與太太緊張易怒的個案。他生性性急、做事講究效率,他並不自覺有此個性特質,當然就不能認識那是他「頭腦的反應特性」。他持續急急、勞碌地煩惱兒女婚姻爭議,不知這煩惱正是「製造腦的負荷與壓力反應」,產生過高的焦慮情緒、失去那份有效思考、判斷所需的安定與沈著,腦能力已經無法「寧靜致遠」的思考,也無法盤算有效行動。處在不安、焦慮狀態,那是一種病理性(非常態)的「腦功能的精神狀態」,是腦生理上的一個高度警覺, 病人也不自知、不能察覺那個過度高張的「腦警覺」(arousal)狀態 。
這種狀態是一種全身總動員的狀況,是腦功能所造成的一種病理性的精神功能狀態:在身體上,會同時引發自律神經系統功能的障礙,因而為連帶發生種種身體的不舒服,例如失眠、呼吸的緊迫感、心跳快、胸悶、腸胃不適、身體冷熱不舒。處在高度警覺狀況的他,會進一步對身體的不舒服感到焦慮不安,因此生活上的困擾就形成「身體不舒服與心理擔心」的惡性循環,這正是日常生活中,每日精神發展的負性循環的開端。
此外,這種高度警覺狀態的腦—精神功能狀況,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裡面,包括身體的不舒服,兒女的婚姻問題,孫子的照顧問題。也就是病人把所有的「精神能量」集中在這些焦點問題上。這種精神能量的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範圍,會促使腦結構的變化,建立一個生生不息的煩惱、擔心、焦慮的神經迴路,這相當於生活上為佛家所說的執念太強,也是基督教義中,無法把生命交給上帝、走上帝的路的情況。
在這種精神狀態下,相應地限縮他原來優良、有彈性的腦—精神功能水準,使他失去了原來變通的腦力、失去了靱性、耐性與幽默感。他易怒、對事事看不順眼,夫妻之間的關係產生緊張的氣氛,對兒女也顯得不耐煩。在社交上也不想出去了,他沒辦法尋求他人的參考意見,生活型態與生活感受越形孤寂,值得重視的是,在精神上感受孤寂生活的時候,腦功能就越來越惡化,越來越充滿負面情緒,越來越失去有效理性思考的能力。人生就觸發了一切很寥然的感受,終至,產生要結束生命的念頭。
總之,就精神病理分析而言,精神困擾的基本病理在於「腦盲」,當事者盲目於腦在人生面對種種不如意事情的角色與功能。他不知道什麼是「腦」,不知道腦的功能就是處理人生大小事的「情緒、行為、思考和生命驅動力」的精神功能。因此,他不能善加利用精神功能在日常不如意事情的處理上,他除了不認識腦力的功能,也不知道頭腦的保養,因而腦力一直耗損,精神能量一直減低,頭腦處理日常生活大小事所需要應用的神經生理訊息,越來越偏差,失去應對人生大小事所需要的充沛腦力。
在腦力不充沛的情況下,他的人際關係,他應對生活環境的種種事情的能力,就每況愈下,形成孤寂狀態,孤軍奮戰,在生活失序與失能的情況下,就會折損人生的意義,而致一病不起。
就精神樂活的觀點而言:人生平安、幸福和意義衍生於「腦明」,亦即「懂得腦力的功能、日常生活就要保養頭腦、天天腦力充沛,能有效應對、跨越人生的種種挑戰,走出光明亮麗的人生新方向。」
下面是一個常見的、追求「腦明」的案例。一位年近70的長者,陪著大病初癒的太太來門診做常規追蹤診療。在太太完成看診,離開診間以後,他近似羞怯的訴說:「我不只不好入眠,每天還得和那內在火山快噴發的情緒搏鬥!」聽了,真令人動容。他確實能以開放的態度來審視自己當下腦力不足的生活狀況。
他敞開心,在腦力不足的邊緣狀態,敍說人生的驕傲與無奈,他找醫師傾訴,他不孤寂。身體健壯的他,從企業主管退休後和太太平安過日子,兒女均有優異成就,且均在國外成家立業,言談間頗能展現他人生成就之氣勢。近一年來,太太時常抱怨身體不舒,不只緊湊地到醫院做各種身體健康的檢查,也常抱怨睡覺睡不好,而且變得不好相處,一直訴苦她的人生沒有意義。太太在身體檢查顯示沒有什麼身體相關的疾病,在內科醫師的建議下,他就陪同太太來精神科門診就診,醫治她的憂鬱症。
他因此很清楚腦功能的障礙,會引發憂鬱症,而且是需要藥物的治療,他更知道引發憂鬱的腦功能障礙,會有種種不恰當的情緒感受、思考的偏差以及行為上的失能,更有身體上的種種不舒服。他豐富的腦科學與精神功能知識使他照顧有病的太太之後,有豐富的腦科學的生活常識。
雖然太太憂鬱症治癒了,但是身為照顧太太的他,卻一直「不好入眠,每天動不動就要發怒」。內心有一股蠢蠢欲動的怨氣,怨嘆子女有成,卻不在身邊。怨三餐要自己下廚準備。看到台灣社會政治的吵鬧更覺生氣,社會應有的禮義廉恥,不見了,令他失望。他訴說這股源源不絕的內在怨氣,明確展露他在腦力不足狀態下,精神功能的負面情緒和負面思考傾向。
在敍說他這精神困擾的過程中,他能清楚他已失去腦力的水準(「腦明」的重要成分),在敘述的過程中一直想追尋保養頭腦的方法,不只期待助眠藥物治療,也希望能夠用什麼日常生活中自我療瘉的方法,找回原來情緒穩定的腦功能,能夠不亂發脾氣,期盼能夠有安定、安靜的情緒,重尋他應對三餐、應對那份對社會的擔心與不滿的負面精神能量。
他在精神醫療過程中,除了有效應用助眠劑恢復常態而足夠的睡眠,也逐步回復他規律生活型態、使每日醒來感受精神飽滿,熟悉每天行程中操練「求定得靜」的腦—精神功能的身心放鬆方法,保存腦的實力,不再於日常生活中慌慌張張的濫用腦力,他也開始,不時與他人互動、岀外活動,不故步自封。
除了關心太太的健康和一起出外活動以外,也能與親戚有所互動、偶爾聚會共餐,並且開始和過去好同事以line互相聊聊、敍說自己人生努力的場景,也多少關心老朋友的生活近況。他也豁達地看待,兒女的人生發展,有他們的人生道路,自己和太太要好好過日子才是真章。他逐日地恢復他的生理驅動力,吃得飽、睡得好、有好體力,找到精神上的那一股幽默和樂趣,享有美好的日子。
他在日常生活中,根據他對腦-精神功能的了解,為了避開他所處生活環境的挑戰,所可能產生的精神困擾的陷阱,實踐了保養頭腦、充沛腦力的步驟,建立一個累增精神健壯度的生活方式。他獲得了「腦明」的精神生活狀態。
總之,這個案例的醫療過程,清楚地顯示「腦明」的功夫,這種「腦明」的功夫不限於使用人的年齡層,不論男女老幼,都是必要學習的功夫。應對人生不如意事,並不只是出現在哪一個人身上,幾乎每一個人一輩子都有可能出現,所以也可以說這種「腦明」的功課,每一個人都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學習、多加操練。
這種「腦明」的功夫,讓瀕臨精神困擾的人,成功避開那精神困擾的陷阱。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人生功課,要去完成。有不少人就因此陷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就是,不懂得腦的精神功能,不懂得保養頭腦,不懂得維持充沛的腦力,一直在濫用腦力,而不懂得善用腦力來處理人生的功課與挑戰。因此,無法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
這個臨床的個案,顯示我們在人生接受挑戰,而有輕度精神困擾的狀況下,如何能夠根據我們對頭腦的了解,了解腦力在現實中,應對人生大小事時的有限性,進而對腦-精神功能能明確的的掌握,能夠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即時充沛腦力,然後發揮我們頭腦銳利的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必要的時候,在精神科醫生的處方下,接受精神藥物治療。然後,用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充沛那已是虛弱邊緣的腦力,逐步使腦力維持在充沛狀態。這就是我想要表達的如何創造、如何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
知道如何培養「腦明」,就能夠有長足的「腦明」的腦—精神功能狀態。就有足夠充沛的腦力,就可以發展「轉一個方向看人生」的精神能量,跨越現實生活的挑戰,而進入一種新的人生方向,創造新的人生格局。所以說,要避開精神困擾的陷阱,必須要有「腦明」,而相反的,「腦盲」就會逐步引導一個人,走入精神困擾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
延伸閱讀:
2024/6/24 醫生,請多看看我
2024/6/26 遭遇不信任的醫病關係的心路歷程
責任編輯 吳依凡
推薦文章
-
3歲童肝脾腫大確診罕病 若斷藥恐切脾或斷命
-
酒精不是萬用消毒劑!8種不能用酒精擦的生活用品 沒變乾淨反而先壞了
-
🎧|更年期情緒一點就爆,出現這「症狀」,小心子宮內膜癌找上門
-
比一般走路更棒!日醫推薦更適合老年人的運動:不傷膝蓋又能改善新陳代謝
-
砧板卡頑固污漬油脂怎麼清,4便宜小物幫大忙!砧板多久要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