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經驗/疝氣有必要開刀嗎?

聯合報 新北市/茱麗江

跑步跑了十多年的老公,日前跑完步之後,隱約覺得自己的右下腹部好像有東西壓到,微微感覺到不舒服。

他反覆思考平日飲食及作息,並未有不同,唯一明顯的改變,就是他原本下班後大多在家附近的河堤慢跑,一跑就是一個多小時;然而,前些時候,同事介紹他有個離家不遠的校園操場,於是,跑步地點就改為圓形的綠色大操場。

剛開始只覺得在操場上跑步可能比在河岸邊安全,但沒多久,操場一圈又一圈,愈跑愈覺得不舒服。後來情況不對,只好掛號看診。於是我就陪他到住家附近的泌尿科求診。

老公候診半個多小時,輪到他時,居然不到一下子就出來了。他眉頭深鎖:「醫師問診不到一分鐘,完全沒有觸診、也沒有照X光或超音波,就判定我是運動型疝氣,然後就建議我開刀。」

怎麼會這樣?就只是感覺有點不舒服,有必要馬上開刀嗎?我在旁邊觀察一段時間,直覺不應如此,於是便建議老公再到大醫院做檢查。

後來,上網找資料,也問了親朋好友有無推薦醫師,好不容易決定看醫學中心的泌尿科,醫師仔細問診並安排超音波檢查後,分析我先生的疝氣並不嚴重,會出現不舒服,大多是因為腹腔內的腸子壓迫到腹股溝,才覺不舒服。

醫師建議,如果再有類似情況,只要先學麥可傑克森的招牌動作,將手扶在不舒服的地方,輕輕將它推回去;日後若真的很痛,再考慮開刀。

經過詳細檢查與得到確切病因後,我們放心多了。休息一段時間之後,老公恢復繼續跑河岸路線,重新擁抱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搭配愉快心情,到現在已經過了好久,都沒再提起不舒服的症狀。

若對醫師判斷有疑慮,可尋求第二醫師意見。

謝謝醫師仔細檢查,並給予專業的建議;也謝謝老公願意配合二次諮詢,免於挨刀疼痛。畢竟開刀還是有風險,能夠在醫師指示下不動刀,自行保健,是再好不過的事。

專業觀點/若有疑慮 可尋求第二醫師意見

當被醫師確診需要手術,或宣告罹患重大疾病時,患者常會被結果「嚇到」。此時若醫病關係尚未建立,患者及家屬就會質疑醫師判斷,返家後常Google疾病或開始聽信親友偏方等。會出現類似的情緒或懷疑,是人之常情,不過也凸顯了第二意見的重要性。

以疝氣為例,疝氣不算嚴重疾病,多數情形皆可透過手術改善。對醫護人員來說,疝氣是再熟悉不過的疾病,聽到醫師說出「疝氣要動手術」時,就像是被診斷感冒一樣。不過,多數民眾在自己或親友遇上疾病後,才開始認識這個疾病,即使是小病,也容易慌張。

有些醫療人員認為,尋求第二意見浪費醫療資源,演變成「Doctor shopping」。實際上,當患者對醫師診斷出現懷疑時,立即尋求第二意見,若診斷相符,患者可立即接受治療,千萬別自己嚇自己,拖了好久再慢慢解除自己的疑惑,反而延誤病情。

為了避免過度檢查,準備接受第二意見的患者,若已在原先醫院做過檢查,像電腦斷層、X光等,可先申請複本,直接提供給第二意見的醫師判讀,不但減少醫療浪費,也能減少排隊再次檢查的時間及費用,也能避開暴露過量的輻射檢查。

另外,建議民眾平時多主動接觸醫療知識,能減少面對疾病的恐懼。

(諮詢╱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

疝氣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