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平台/能等就是福!

醫病平台 劉政亨(急診醫學部總醫師)

【編者按】這星期非常謝謝「一隅」先生的來稿,提醒我們醫界與民眾之間對醫院急診的功能還有許多需要釐清的部分。我們非常慶幸能邀請到台大醫院急診部總醫師劉政亨醫師以他的專業為我們寫出兩篇文章,介紹什麼樣的情形才需要到急診處,並說明不適合看急診的病人到了急診處,在「檢傷分類」的篩選下,是無法得到「馬上看」的好處。台灣這幾年已經邁入尊重秩序的文明社會,自己或親人生病時,特別需要體恤其他病人的看病權利。

如果沒有檢傷分級制度,需要急救的病患就會錯失黃金治療時間。

在醫院就診,等待是很常見的事情,包括等待辦理住院,等候排隊叫號,等候照X光或影像檢查,等待傳送人員推床等,其實社會上有組織系統的環境都是一樣的,像是機場、車站、政府機關,民眾都會面臨等待的問題。那麼在身體不適又心急的時候,到急診掛號會不會比較快呢?畢竟是急診,速度上應該比較快吧,而且從醫師問診到抽血檢查,照X光還有解釋報告都在急診完成,最後領藥回家,是不是就可以減少很多等待的時間呢?

其實不然,急診的等待時間是依病情決定的,重症的危急病患可能還沒搞清楚自己身處何處,就已經接受完急救處置,準備轉送加護病房或開刀房。同時坐在候診椅上的輕症病患卻可能等到太陽下山,最終得到檢查結果沒有問題,也不需領藥就回家了。以下容筆者簡述急診的診治流程,以及各個可能需要耐心等候的環節。

一般民眾到急診掛號,第一站是檢傷,由資深的護理師測量生命徵像如血壓、心跳及呼吸次數等,紀錄主訴,並對病患進行初步評估及檢傷。一旦被識別為檢傷級數高的急重症病患,檢傷護理師會通知急診醫師儘速診治。相對的,生命徵象穩定的病患,可能就必須在候診區等候叫號看診。而在醫師看診後,依然會有很多隱形的等待時間,包括等候護理師抽血打針,等候止痛藥物從藥局送回,等候X光或CT通知可以送檢查,等候照會醫師來急診會診,等候抽血報告完成,最終才能由看診醫師依據診治結果決定下一步是帶藥回家,還是留院治療,如果是前者,當然又要等結帳跟領藥了⋯⋯

在這些過程中,若病家不了解急診的流程就會有所誤解,例如在檢傷區對護理師抱怨不要再測量生命徵象,要趕快給醫師看診。事實上,如果沒有檢傷分級制度,需要急救的病患就會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又例如留觀治療的急診病患,其實醫師已經看診完,護理師也抽血給藥了,正在等影像檢查或是抽血報告,病家往往只感受到醫療人員來來去去,此外就是一直等,因而產生了沒有醫師來看的感受。其實急診室之所以能24小時,365天運作,中間有極多的專業人員跟各科室的合作,病家來到急診室,必定是所有醫護人員全力運轉來救治的。然而,急診是危重症病患復甦急救的場所,相對穩定病患的不適主訴,往往不能在急診得到最終診斷或是完成療程,多數會給予初步緩解後轉介至門診追蹤或安排進階檢查。這樣的過程,對於不熟悉急診診治流程的病家而言,又是一種漫長的等待了。

如上所述,筆者簡要舉例了急診環境中病家可能遭遇的等待,目的無非是希望一般民眾可以理解,急診的急是指疾病的危急程度,而非趕時間的急。若單純以急診比較快的觀點來看,就會多所誤解。總的來說,到急診就診的病患應理解急診的看診流程,並配合急診室的救治能量耐心配合,如此才能達到醫病雙贏的局面。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

醫病平台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