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人為中心 「大家醫計畫」整合資源提升慢性病人照護品質

聯合報 本報訊
「大家醫計畫」整合資源提升慢性病人照護品質 圖/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提供

為建立以病人為中心、家庭為核心、社區為範疇的健康照護觀念,衛福部健保署於2003年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家醫計畫),截至今(2025年)年已有471個醫療群、5456家診所參與,收案會員數達647.3萬人。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說,為擴大收案且達到全人照護為目的,健保署自2024年開始,以整合「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簡稱代謝計畫)、「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方案」(P4P-DM/CKD/DKD)為首要目標,進而將家醫計畫升級成「家醫計畫2.0」。

「家醫計畫2.0」精進方向是整合各項慢性病照護計畫,將糖尿病、初期慢性腎臟病列為優先整合的慢性病照護方案對象,藉由家醫醫療群協助個案追蹤管理,延緩進入慢性病的病程,並透過家庭責任醫師進行慢性病個案健康管理,配合多重慢性病門診整合,協助處理安排病人轉診,並追蹤治療結果,提升慢性病人照護品質。

龐一鳴指出,從家醫計畫1.0至2.0修正共有三大方向,第一、家醫診所中7成都是以派案方式進行收案,但現今國人罹患慢性疾病的機率提升,可能合併多重慢性疾病,如果患者分散在不同診所,可能導致照護成效不佳。

為此,「家醫計畫2.0」調整派案的首要原則為「以同一家診所接受家醫計畫及P4P-DM/CKD/DKD、代謝計畫的整合性醫療照護」,才能有利定期追蹤個案與檢驗。

第二、部分申請成為家醫2.0醫療群的基層診所,可能因規模較小或醫事人員組成簡單,而未具有參加P4P-DM/CKD/DKD資格;但這些醫師可透過參加課程訓練,加強DM/CKD的疾病照護能力,以DM為例,每年只須上滿8小時糖尿病照護相關教育訓練課程。

第三、針對參與計畫的醫療院所,訂定監測指標或獎勵措施等,以鼓勵家醫診所積極照護其收案的DM/CKD/DKD病人。

至於,家醫計畫2.0相較1.0在服務提供者方面,除行政管理及專業教育訓練,參與醫師每年需接受6至8小時的教育訓練,加強糖心腎症候群照護能力;在服務內容方面,新增生活型態衛教服務,加強糖心腎症候群病人照護品質,而評核指標及獎勵費用,將加強提升糖心腎症候群照護品質誘因,包括糖心腎症症候群控制良率的評核指標及新增追蹤管理費、整合照護提升費。

龐一鳴說,家醫計畫收案前提要件為民眾前一年就醫情形,須在基層診所就診達一定次數,健保署分階段將名單交付醫療院所,讓醫療院所主動收案並通知民眾。由於慢性疾病患者傾向固定於同家院所就診,診所及患者雙方已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故由主要就醫診所進行收案。

當健保署年初提交派案名單時,診所同步進行收案對象權益及義務通知;確定被收案民眾,可於健保快易通App健康存摺的「家醫會員健康管理」專區查詢相關資訊,包含收案診所及醫師、24小時諮詢專線,及診所滿意度調查,民眾可即時查詢家醫診所相關資訊,獲得所需醫療諮詢服務。

健保署分析顯示,仍部分三高病人未被前述的家醫計畫、P4P-DM/CKD/DKD、代謝計畫等收案照護,衛福部於2024年8月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照護計畫」(全人計畫),分析尚未被收案的三高病人的就醫情形,交付其主要就醫地區醫院收案,以提供整合性照護服務。

龐一鳴表示,「全人計畫」與家醫計畫在執行模式上大同小異,最大差別為前者是為了不讓實施多年的家醫資源被重複利用,但又能優先照顧未被收案的三高病人。健保署發現,有些病人可能因生活圈鄰近或是信任某位醫師而固定於地區醫院就診。為妥善照顧這些病人,就由地區醫院提供全人照護,如疾病照護、預防保健、疫苗接種等所有的健康管理。

健保署積極建置供醫療院所內的醫師或個案管理師使用的「家醫大平台」,整合個人的就醫及健康資料,包括健保就醫紀錄、預防保健、癌症篩檢等資料,供專屬家庭醫師掌握病人健康狀況,以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與健康管理計畫。民眾則可從健保快易通App中「健康存摺」查詢或下載個人的門診、住院、用藥、檢驗(查)結果、癌症篩檢結果等就醫資料,易於掌握健康狀況。

據統計,2023年約7萬名三高病人僅在中醫院所就診,健保署正研議讓中醫也加入「大家醫計畫」,積極整合,習慣看中醫的患者若需進一步檢驗,必須仰賴西醫做相關檢查;以西醫診治為主的患者也可適時轉介至中醫,接受輔助性治療。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廣告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