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期心血管疾病最終表現 醫揭心臟衰竭症狀、原因、治療方法

聯合報健康版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盈憲
常見心臟衰竭致病病因,包括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與心肌炎等。

40多歲王先生在炎熱的午後整理家務,因口渴難耐暢飲6000ml冰涼礦泉水,傍晚突然感覺不適、乾咳、呼吸困難,本想臥床休息,不料躺下後症狀加劇並惡化,緊急就醫。經檢查顯示,王先生心臟擴大,合併肺部積水,為嚴重心臟衰竭,主因為慢性冠狀動脈阻塞。在接受冠狀動脈血管介入治療後,才逐漸恢復健康。

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呼吸困難、胸悶、心悸、下肢水腫、腹脹、食欲不振、疲倦嗜睡等,甚至會影響肝及腎功能。台灣心臟衰竭盛行率約為1.1%,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口有240至254人,推估台灣約有26萬名心衰患者,每天有150多位患者被診斷為心臟衰竭,它的存活率低於大多數癌症,估計每5年約有一半患者會病逝。

常見心臟衰竭致病病因,包括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與心肌炎等。除了遵從醫囑根據病患不同狀況服用藥物治療外,如果施予適時的處置,像是裝置支架或進行手術,亦可除去致病主因,改變心臟衰竭進展,加速心臟恢復。

嚴重的心臟衰竭最終治療方法,就是心臟移植,但要符合資格者才能列入移植等候名單中。每年約有200位病患持續等待心臟移植,只有10%可成功受贈心臟,約20至30%患者因等不到適當捐贈者而過世。因此,在有限的心臟捐贈資源框架下,運用現有醫療能力穩定及改善心臟衰竭患者狀況,更為迫切重要。

根據歐美醫學指引,心臟衰竭患者應接受全面性完整的醫療評估與治療,包括照護規畫、衛生教育、居家照護及技巧指導、共病診療、營養評估建議、心肺復健、心理扶持等服務。同時,積極參與潛在新型心臟衰竭治療,並結合轉介社會資源服務,才能完備整合醫療照護服務。

台灣目前多數醫院皆有成立心臟衰竭照護團隊,並配合健保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運作。這個計畫是提供心臟衰竭患者急性後期整合性照護,讓病患在出院後6個月內接受門診模式的整合照護,台大醫院更推出「心臟衰竭急性後期整合照護之延伸遠距照護計畫」,讓有需求的心臟衰竭患者無縫銜接6個月之後所需之持續性照護,避免患者面臨頓失所依窘境。

心臟衰竭是末期心血管疾病的最終表現,可能反覆導致身體惡化、增加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的風險。希望藉由提升心臟衰竭疾病意識,透過整合照護,做到早期預防、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

責任編輯:辜子桓

心臟衰竭

推薦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