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超音波 第一線測腦中風高危險群
70多歲何先生,除了有高血壓長期藥物控制中,體能狀況都還不錯。一次例行性身體檢查,台北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林信光透過「頸動脈超音波」發現,何先生頸動脈有輕度硬化現象,提醒注意生活作息及飲食。隔一年再追蹤,發現何先生頸動脈血管面積狹窄已超過50%,顯示有中風危險,開始接受藥物治療,減少可能中風的危機。
林信光表示,腦中風是國人死因的第3位,其中缺血性阻塞占7成以上。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是因為大腦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局部腦細胞受損,嚴重時危及生命外,甚至可能造成語言或是肢體等功能的喪失,影響個人與家庭。
林信光表示,男性超過50歲、女性停經後,有腦中風、動脈硬化或狹窄病史,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三高的民眾,都是中風高危險群。可怕的是動脈硬化早期完全沒有症狀,就如何先生的頸動脈已經產生硬化斑塊而狹窄超過一半,卻毫無不適感。
林信光指出,頸動脈超音波具有對人體無害、準確性高等優點,很適合做為腦中風高危險群的第一線檢查工具。運用超音波反射原理,檢查血管壁表面及內部是否有粥狀硬化狀況,同時測量血流,可以看出頸部大動脈硬化或狹窄的狀況,以及血管壁厚薄、血流速等診斷資料。
林信光指出,狹窄程度在30%以下,屬輕度狹窄,如有三高狀況,會加速動脈硬化速度,所以最好有效控制並定期超音波追蹤;狹窄程度超過50%,要給予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斯匹靈類藥物,以減緩動脈硬化進行的速度;而60%以上的狹窄,血流會有明顯變化,就要考慮放置支架,將血管撐開,降低腦中風的危機。

林信光提醒,如果民眾已經50歲以上,同時有三高症狀,建議定期做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提早預防,避免中風。
推薦文章
-
改善血液循環、預防動脈硬化 心臟專家說每餐都要吃這類食物
-
53歲女常頭痛、吃藥能緩解「還要看醫生嗎?」婦科醫:把症狀推給更年期很危險
-
失智症不挑人,誰都可能得!專科醫教如何透過「吃、動、睡」活化大腦
-
喝熱茶不光引發食道癌!法醫曝熱飲帶給老人意料外的致命威脅
-
動脈瘤一旦破裂致死率高!口腔細菌可能誘發顱內動脈瘤 5策略維持菌群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