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院前死亡 76歲老翁靠低溫治療奇蹟復生
新竹縣一位76歲吳姓老翁今年3月間在家中突然身體不適,造成心臟驟停,到院前已無生命跡象,心臟驟停時間長達16分鐘,雖急救復甦,卻依然呈現重度昏迷,昏迷指數僅3分。經東元醫院心導管檢查與電腦斷層後,排除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症狀,判定為擴張性心臟病變導至心律不整。東元綜合醫院成人加護病房主任謝宗鑫緊急為吳男進行復甦後的低溫治療照護,將原本到院前死亡的吳男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現今已康復且生活起居飲食正常。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107年在緊急救護服務中,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者達 2萬201人次,其中新竹縣占2.33%,因急救需要極高的時效性,因此心臟疾病致死仍然在前十大死因排序中占居第二,居高不下。
謝宗鑫指出,104年美國心臟協會 (AHA)、歐洲復甦委員會(ERC)和國際復甦術聯合委員會(ILCON)將低溫療法列為心跳停止後照護之標準治療流程,強烈建議心跳停止的病人,經急救復甦後仍昏迷或對口頭指令無反應時,應採取低溫療法,我國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於104年7月起,已正式將心跳停止之低溫療法與列入給付項目。
他解釋,低溫治療的作用原理是將病患的中樞體溫降低至32至34°C,並維持24小時低溫後,以每小時上升0.25°C的速度緩慢回溫,直到恢復到正常體溫為止。當人體的體溫每下降一度,腦部的氧氣代謝率可以減少約 7%。低體溫亦可以減少大腦的電氣活動、抑制自由基的反應、減緩分解酵素活性,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及氧氣消耗量和葡萄糖的需求。
醫院提醒,低溫療法適用於心跳停止,經急救後恢復心跳和血壓,但仍昏迷的病患,可以考慮接受低溫療法;若新生兒腦部缺氧,也可盡快使用低溫療法來減少腦部損傷;不適用者包含末期病人、心跳停止前已長期無意識、嚴重外傷、嚴重休克、嚴重凝血功能異常或大出血、孕婦等。
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部長張聖典提醒,通常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急性主動脈剝離、急性肺栓塞,初期症狀會以胸痛、胸悶的方式來表現,心血管疾病預防勝於治療,若年齡較長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平常應按時服藥,特別是在冬天應注意保暖。到院前心跳停止之病患有賴完整的生存之鏈才有機會存活。
推薦文章
-
超加工食物「它」最邪惡!吃一個減壽36分鐘,加喝一杯汽水再少12分鐘
-
營養師揭和橘子搭配的「超強組合」一起食用效果更佳!更年期族群更要吃
-
有利腸道又能控制血糖 專家教你從簡單碳水化合物改吃這種
-
吃雞蛋不只降膽固醇,還補大腦!研究認證 「每週可吃安全數量」曝
-
吃對午餐攸關心血管健康 專科醫師教5招降低心臟病發作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