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全額支付支架、自付差額支架有何不同?健保署長解惑

聯合報 記者劉嘉韻/報導

心血管疾病年輕化,中壯年人因心肌梗塞倒下的案例愈來愈多。運氣好的,在血管完全不通前,及時施行氣球擴張術、置放支架撿回一命。

血管支架手術條件範及給付規定

支架是什麼?健保給付和自費款差異在哪?塗藥支架比較好嗎?放了支架是否就能從此高枕無憂?今天的「健保大數據」專題,帶您認識心血管支架的選擇,暢通心血管,有備無患。

在心臟醫界有個傳言,全台裝置心血管支架最多的病人極可能是前總統李登輝,有人估計,近二十年來,他至少裝置十支,且大多為昂貴的塗藥血管支架,總醫材費用可能超過一台進口車。

健保全額支付支架、自付差額支架,到底有什麼不同?根據健保署的調查數據,國人選擇自付差額支架的比率遠高於健保全額給付支架,但兩者真有很大差別嗎?

三種支架 對付冠狀動脈狹窄

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血管支架在健保給付正式名稱是「冠狀動脈血管支架」,冠狀動脈主要供應心臟血液,若冠狀動脈血管狹窄,導致血液無法流通,便影響心臟供氧,此時透過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PTCA)」植入冠狀動脈血管支架,可以避免冠狀動脈狹窄。

目前醫界使用的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種類包括裸金屬支架、塗藥血管支架、全吸收式生物模架,健保全額給付的是裸金屬支架,塗藥血管支架由民眾自付差額。

全吸收式生物模架是近年才問世的新產品,療效有待更多實證。李伯璋表示,目前相關研究顯示,全吸收式支架療效並沒有比較好,且價格高昂,一支上看十萬元,健保署尚未考量納入給付。

數據顯示 多數使用塗藥支架

心臟血管支架置放術無法在診所執行,必須在有心臟內、外科的醫院執行。健保署統計,2017年全國有105家醫院執行心臟血管支架置放術,總計實施件數達4.3萬件。接受心臟血管支架治療者,以55歲以上族群為主,占八成以上;各年齡層患者中,以70歲以上居多,占了近四成。

105家醫院中,使用健保全額給付支架逾75%的醫院只有6家,也就是絕大多數醫院使用自付差額的塗藥支架比率較高。以患者的使用狀況來區分,有36%患者使用健保全額給付的裸支架,近六成選擇使用自付差額的塗藥支架,另有4%的患者「混搭」,同時使用裸支架與塗藥支架。

研究顯示 塗藥可避免再狹窄

李伯璋表示,治療方面,健保署尊重患者需求與醫師專業判斷,每支塗藥支架平均得自付差額約五萬多元,但相信患者及醫師都會做出最慎重的決定。

根據相關臨床實證顯示,塗藥支架上的藥物可以抑制組織增生,避免血管再狹窄。置放後血管再狹窄及再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都優於裸支架,置放後一年內的死亡率、半年內再置放的比率也都比較低,因此民眾在經濟許可前提下,大多會選擇塗藥支架。

塗藥支架全額給付 還須從長計議

健保全額給付的裸支架給付適應症範圍,包括執行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時,或術後24小時內,冠狀動脈產生急性阻塞或是瀕臨急性阻塞等症狀,而給付數量也有限制,每位患者每年給付4個支架為限。

李伯璋表示,健保署曾討論過把塗藥支架納入全額給付,但是依照目前財務考量,應以全民最大的利益為優先給付範圍,且給付不宜影響健保財務或嚴重排擠其他特材之使用。若在財務健全前提下,未來可以規畫思考哪些狀況的患者可以納入全額給付。

血管支架手術條件範及給付規定

●手術條件

1.同時有心臟血管內科及心臟外科兩專科之特約醫院。

2.需為健保署認可並經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認可的心臟專科醫師。

●適應症

1.執行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時(或術後24小時內),冠狀血管急性阻塞或瀕臨急性阻塞者。

2.原發性病灶血管內徑大於等於2.5毫米,且符合特定條件者。

3.經皮冠狀動脈擴張術後,原病灶再發狹窄大於50%病灶或再狹窄經測量FFR≦0.8或iFR≦0.89者。

4.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繞道血管發生70%的狹窄病灶。

5.特異病灶,包括慢性完全阻塞二個月以上、急性心肌梗塞12小時內、經繞道手術後血管阻塞的介入性治療等。

6.心臟移植術後,心臟冠狀動脈原發性病灶血管內徑大於等於2.5毫米,且符合特定條件者。

●使用數量:每位患者每年給付4個血管支架為限,內膜剝離長度大於50毫米除外。

●申請方式:事後逐案審查。

心臟血管支架 塗藥支架 冠心病 心肌梗塞

推薦文章

>